辛杰,辞职了。
深陷失联风波第25天后,10月13日,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长辛杰因个人原因提交书面辞职报告。
![]()
![]()
谁也想不到,被视为万科“救火队长”的辛杰,竟会在将万科救出水火之前,以一纸辞职报告,为自己的万科征程画上仓促的句号。
伴随他辞职公告一同发布的,是万科董事会的新决议:
经第二十届董事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黄力平正式当选公司新任董事长,同时接过法定代表人的职责,任期将延续至本届董事会任期结束。
一场历时九个月的交接,一个突如其来的告别。辛杰的离开,对万科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黄力平的到来,又能否让万科这艘巨舰驶出迷雾,找到新的航向?
01
万科上演“极限求生”
风波背后隐忧重重
1988 年,刚从沈阳工业大学工学专业毕业的辛杰,踏入了深圳外贸集团的大门。在这里,他与后来的万科前总裁郁亮成为同期同事,两人的职场轨迹自此有了交集。
之后的日子里,辛杰在地产行业一步步闯出名堂。他先是操盘了深圳华强北的圣廷苑酒店项目,后来又主导了被业界称作“棚改第一难” 的罗湖“二线插花地” 棚户区改造项目。
靠着亮眼的业绩,辛杰一路晋升,最终坐到了深圳市天健集团董事长的位置,管理经验也在一次次实践中不断积累。
到了2017 年,地产行业发生了一件大事:深铁集团拿出664亿元入股万科,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也是在这一年,辛杰临危受命,接任深圳地铁集团董事长,正式站到了国企与房企合作的关键位置上。
时间快进到2025 年 1 月,万科陷入了巨亏 450 亿元的困境。
危急时刻,辛杰再次临危受命,以 “救火队长” 的身份空降万科,接替郁亮担任董事长。
一上任,他就迅速推进万科的组织重构:撤销原来的区域公司层级,把管理模式从区域管辖改成集团直接管理;优化职能中心设置,在集团总部新增了审计监察中心、人力资源中心等 11 个部门,重点强化风险控制和战略运营能力。
这一系列调整的核心,就是让万科从过去的“放权” 模式转向“权力集中”,大幅削弱地方公司的自主权,以此重新搭建企业管理架构。
为了帮万科渡过难关,深铁在今年已经九次出手,通过股东借款的方式给万科提供真金白银的帮助。
从财务数据来看,2025 年上半年,万科短期借款有231.46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更是达到1347.13亿元。
不过,好在万科之前已经顺利偿还了 243.9 亿元公开债务,而且 2027 年之前没有境外公开债务到期,这为债务结构争取到了一定的缓冲空间。
然而,即便如此,万科目前所面临的资金问题,也仍然迫在眉睫。
从资金链来看,万科的短期债务压力已经十分紧迫。
目前,万科境内一年以内到期的债务约241.74 亿元,占境内债务总额的 86.81%。深铁之前提供的 259.41 亿元借款虽然暂时解了燃眉之急,可资金支持的不确定性终归令人忧心忡忡。
更让人担心的是,深铁自身的资金状况也不好过。
2024 年全年,深铁的净利润只有 120 亿元,可 2025 年,深铁对万科的输血规模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即便万科在公告里反复强调 “队伍稳定、财务稳定和生产经营稳定”,但这样的资金消耗速度,还是让外界对万科后续的资金安全捏了一把汗。
也正是因为这些情况,黄力平接任万科董事长,看似偶然,实则早已埋下必然的伏笔。
02
带资历、知内情、弃薪资
黄力平能否破困局
万科新董事长黄力平一上任,就抛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
自愿放弃从公司获得的董事酬金。
![]()
这个决定,让不少人忍不住打了个问号:这位新掌舵人到底是何许人也?他接手万科,打的是什么算盘?
若要读懂黄力平,得先看明白他的“底色”。
1968 年出生的黄力平,是典型的技术派+管理派复合人才。
1991 年,他便拿下同济大学岩土工程工学学士学位,3 年后又获同校工学硕士学位,还拥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职称。这份扎实的专业背景,与辛杰擅长的“资源统筹”完全不同,更凸显出流程化、标准化的工程管理思维。
从另一方面来说,黄力平的职场路,几乎都在深圳国资体系里深耕。
1994 年,黄力平进入深圳工勘岩土工程公司,1999 年加入深铁后,从基层业务主管一步步做到 7 号线建设分公司经理,深圳地铁 2 号线、7 号线这些重点线路的建设管理,他都亲自操盘过,对基建领域的规矩摸得门清。
更关键的是,他对地产行业也非常在行。2018 年到 2021 年,他调任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团当总经理,负责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运营。这段经历让他既明白深铁的 “基建逻辑”,又清楚房地产行业的风险点和民生属性,相当于提前为接手万科打了基础。
而且,他和万科早已是老熟人。2021 年回到深铁当总经理后,当年 6 月就开始担任万科董事,整整四年时间,他看着万科经历经营波动、推进改革,对公司的债务情况、改革难点都了如指掌。
明白了这些,我们再回头看他放弃董事酬金的选择,其实也大有深意。
作为深铁总经理,他已经有国资体系的薪酬。放弃万科的酬金,一来能避免“一人拿两份工资”的争议,二来也明明白白告诉市场:他来万科,核心目标是帮公司化解风险、理顺治理,而不是为了个人收益、中饱私囊。
但想法再好,也得落地见真章。摆在黄力平面前的,还有两道硬坎要跨。
短期来看,仅仅是马上到来的12 月,万科就有58.71亿元债务要兑付。这个实打实的难关,考验着他能不能在深铁体系内尽力协调资源,帮万科渡过眼前的资金困境。
而长远来看,黄力平面对的难题还更为棘手:一方面,区域公司要保持活力,另一方面,改革也要稳字当头。
接下来,黄力平会怎么破局?万科的制度转型能不能成?这些答案,还得等时间慢慢揭晓。
03
高层架构调整
万科“刮骨疗毒”
事实上,就在前不久,万科内部刚刚完成了一场“刮骨疗毒”式的架构调整:
所有区域公司被撤销,16个地区公司全新亮相,权力重新向总部聚拢,一套扁平化管理体系就此启幕。
关于这 16 家地区公司的掌舵人名单,藏着不少值得细品的安排:
![]()
南方区域的营收重镇地广佛公司,万科直接派去了前南方区首周轶群坐镇,足见对这片市场的重视;
原华中区域负责人易平安则平稳过渡,继续执掌新成立的华中公司,保持了区域管理的连贯性。
而深圳公司作为万科的“大本营”,则由实力老将唐激杨回归镇守,显然是看重他深耕多年的资源与经验。
最受关注的当属北京公司总经理李刚。他不仅是 16 位总经理中唯一一位集团执行副总裁级别的高管,更是罕见的 “非万科体系出身” ,战略考量不言而喻。
此外,原本就由总部直管的上海公司,由总经理耿冰继续留任;从东北总公司调整而来的东北公司,仍由曾巍执掌。
在合并重组区域方面,万科也颇有巧思:
原苏州公司整合无锡、常州、南通公司成立苏南公司后,总经理之位交给了原苏州公司总经理谭伟;苏皖公司由南京公司合并合肥、徐州公司而成,掌舵人却是原合肥公司总经理任鹏飞。其余城市的负责人,也清一色是实力不俗的老将、干将。
与架构调整同步推进的,还有万科管理层的“大换血”。大批深铁系精英涌入,接手了财务、法务、战略投资等关键部门。
结语:
黄力平接过万科董事长的接力棒,这一动作背后,是万科正式迈入“深铁系” 高管全面掌舵的新阶段。
在此之前,大股东深铁拿出的百亿借款,无疑为这艘在风浪中颠簸的地产巨舰抛去了可贵的锚链,让万科暂时获得了喘息的空间。
只是,行业深度调整的大背景尚未改变,万科肩头沉重的债务压力也未曾减轻。这位新任掌舵人站在船头,面对的不仅是眼前暂时的平静,更是如何带领企业穿越漫长的行业周期,摆脱对外部输血的依赖,真正实现自身“造血” 能力的重构。
这道关乎万科未来生死的难题,仍悬而未决,等待着黄力平交出答案。
风急云低万象新,万壑潮回断前津。
黄公执舵凭何计?且看长航渡险滨。
主编:张艳
责编:行轮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不为商业用途,如果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我们建立了“地产人言交流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