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HO今年发表的一篇关于ADCs的综述, 梳理了ADCs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内容很详实,涵盖了ADC结构组成、作用机制、技术演进、靶点选择、临床疗效、安全性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
主要内容
1、ADCs的发展历程
![]()
从1906年“魔法子弹”概念提出,到2000年首个ADC上市,再到2025年第四代ADC。
代次
抗体
连接子
载荷
DAR
特点
第一代
鼠源
不稳定
传统化疗药
不可控
免疫原性强,毒性高
第二代
人源化
可裂解
强效payload
2–4
免疫原性降低,疗效提升
第三代
全人源
定点偶联
强效payload
2–4
均一性好,毒性更低
第四代
全人源
高稳定性
新型payload
7–8
高DAR,强效,低毒
2、获批ADCs的关键特征
![]()
上图中展示了15种获批ADCs的药物特征
3、ADC通过不同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的机制
![]()
4、ADC中抗体的选择
![]()
人免疫球蛋白(IgG)包括四个亚类(IgG1、IgG2、IgG3 和 IgG4),它们在恒定区和铰链区存在差异。与 IgG2 和 IgG4 相比,IgG1 的血清半衰期相近,但其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抗体依赖性细胞吞噬作用(ADCP)和补体依赖性细胞毒作用(CDC)效应更强。(上图中IgG1、IgG2的顺序可能是标反了)。
5、双表位、双靶点ADC
![]()
b:双表位ADC(ZW49):同时结合HER2两个非重叠表位,增强内吞效率,提升疗效 c:双靶点ADC(BL-B01D1):同时靶向EGFR与HER3,克服单靶点耐药,提升特异性
6、ADC靶点分布图
![]()
![]()
7、ADC药物linker的分类
ADC的linker需要:
它具有一定的亲水性。
它在血液循环中是稳定的。
在目标细胞中的有效释放。
![]()
可裂解:pH敏感(腙键)、还原敏感(二硫键)、酶裂解(Val-Cit、Val-Ala、GGFG)、糖苷酶裂解
不可裂解:硫醚、maleimidocaproyl(如T-DM1)
8、载荷(payload)机制与占比
![]()
类型
代表药物
机制
微管抑制剂
MMAE/DM1
抑制微管聚合,阻滞G2/M期
DNA损伤剂
PBD/卡利奇霉素
DNA双链断裂或交联
TOP1抑制剂
DXd/SN-38
抑制拓扑异构酶I,阻断转录
细菌毒素
PE38
抑制EF-2,阻断蛋白合成
光敏剂
IRDye700DX
近红外光照产生活性氧,杀伤细胞
![]()
已上市:微管抑制剂占53.3%
III期临床:微管抑制剂与TOP1抑制剂各占45.8%,呈“平分天下”趋势
9、已上市ADC的临床应用
![]()
![]()
10、获批的ADCs特征
![]()
11、III期临床研究中的ADCs
![]()
![]()
![]()
小结
文章全面梳理了抗体-药物偶联物(ADC)从结构设计、作用机制、四代技术演进到临床应用的完整发展脉络,分析了15款已上市ADC和24个III期临床候选产品在靶点选择、连接子化学、载荷类型及偶联方式上的创新趋势,指出HER2、TROP2、CD79b等热门靶点持续主导,同时双抗ADC、免疫刺激载荷、非内化靶点和定点偶联技术正推动ADC向更高效、更低毒、更广适应症的方向演进,并展望其超越肿瘤学边界、成为下一代精准治疗平台的巨大潜力。
参考文献:
Wang R, Hu B, Pan Z, et al. Antibody-Drug Conjugates (ADCs): current and future biopharmaceuticals. J Hematol Oncol . 2025;18(1):51. Published 2025 Apr 30. doi:10.1186/s13045-025-01704-3.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