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诺贝尔奖刚揭晓,国内朋友圈就分成了两派:有人转发获奖名单看热闹,有人急着追问 “咱们啥时候再拿一个?”
![]()
可中科院院士王贻芳一句话戳破真相:“别盯着诺奖了,现在科研人员心思根本不在这,全在抢‘帽子’当‘官’!”
这话听得人一愣,直到翻完圈内人的吐槽才恍然大悟。原来在科研圈,“诺奖” 早成了遥远的传说,真正能决定饭碗的是那些叫 “优青”“杰青”“长江学者” 的头衔。就像网友说的:“诺奖是墙上的奖状,‘帽子’才是手里的饭票。”
![]()
王贻芳在内部研讨会上见过太多荒诞事。
有次去国际会议,他问外国学者 “您是院士吗?”
对方居然一脸懵:“这头衔能帮我做实验吗?”
可在国内完全反过来 —— 没 “帽子” 的连实验室门都难进,有 “帽子” 的不仅经费主动找上门,开会能坐前排,连食堂打菜阿姨都会多给一勺肉。
更扎心的是科研圈的 “通关游戏”。刚回国的博士后小李透露,导师给他下了死命令:“三年内必须拿下‘青年拔尖’,不然趁早改行。” 这不是玩笑,圈内早有不成文的规矩:先攒够 SCI 论文闯第一关,再拿青年项目进人才梯队,接着拼 “帽子” 挤上赛道,最后熬成 “学术领导” 就算通关。可一旦坐上这个位置,就没人再碰实验仪器了,天天围着 PPT、评审会和人脉转。
![]()
这些 “帽子” 到底有多重要?有位高校老师晒出真实经历:没评上 “杰青” 那几年,申请项目全被打回,学生招不满,连办公室都被挪到了楼梯间。后来戴上 “帽子”,不仅经费追着来,连开会发言都能自动加时。难怪有人说,现在的 “帽子” 早不是荣誉,是 “生存刚需”,就像古代的 “科举功名”,没它寸步难行。
更可怕的是 “帽子” 带来的连锁反应。全国各级各类人才计划加起来近百个,从国家的 “万人计划” 到地方的 “泰山学者”“楚天学者”,形成了环环相扣的 “帽子链”。评审时专家根本忙不过来,只能靠数论文、看旧 “帽子” 打分,甚至出现 “拼导师、拼关系” 的歪风。有位入选过全球杰出青年创新家的学者,回国申请 “优青” 连续两年落选,就因为没找对人打招呼。
![]()
这种风气直接带偏了科研方向。王贻芳发现,现在没人敢碰原创探索,都盯着 “安全课题”—— 那些三五年就能出论文、能结题、能评奖的研究。毕竟谁也不敢用十年时间赌一个可能没结果的课题,万一拿不到 “帽子”,连饭碗都保不住。就像他自己领衔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明明做出了世界级成果,离诺奖就差一步,可团队从没想过 “冲奖”,满脑子都是 “怎么解开别人没搞懂的谜题”。
最让人揪心的是人才流失。王贻芳坦言,咱们不缺能拿项目的 “精明科学家”,缺的是敢想敢干的 “愣头青”。那些最优秀的年轻人,要么被逼着去抢 “帽子”,要么干脆出国做研究。有数据显示,拥有 “帽子” 的科研人员拿到的经费,是普通学者的数倍甚至数十倍,这种差距逼得人不得不 “向现实低头”。
好在国家已经出手整治。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把 “帽子” 治理写了进去,明确要建立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评价体系。现在不少地方开始试点 “揭榜挂帅”“赛马制”,不管有没有 “帽子”,能解决问题就给支持。还有人建议给 “帽子” 设保质期,出现学术不端直接 “摘帽”,打破 “一帽遮百丑” 的怪圈。
![]()
王贻芳说过段特别让人动容的话:“科学的伟大,从来不是靠头衔堆出来的,是孤独里的坚持,是敢想敢试的疯狂。”
当我们的年轻学者,不再焦虑“我有没有帽子”,而是兴奋地说“我有个疯狂的想法”,当实验室里的讨论,不再是“怎么报项目”,而是“这个现象太奇怪了”,到那个时候,诺奖来不来,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因为,科学的春天,已经到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