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并不高明,为何司马懿看不破?其实他只为放过两个人。”
小时候,谁没被诸葛亮的空城计吓得目瞪口呆?可长大后再细想,诸葛亮这招也就那样——扔两三个打扫的士兵,开门坐楼上抚琴,就能吓退十万大军?空城计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明!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空城计并不高明,司马懿就是看不破呢?
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蜀汉经过荆州失守、夷陵之败,国力大损,基本无力主动进攻。曹魏却以为蜀汉彻底废了,把主力都调到东吴去对付孙权,西线只留了少量守备。诸葛亮敏锐地察觉到这个机会,于是率军直指陇右。可就在他把兵力伸到西城附近的时候,主防街亭的马谡忽然丢了街亭,魏军一跃控制了退路。诸葛亮人虽少,却无法硬拼,只能祭出那一招“空城计”。
![]()
诸葛亮的戏法很简单:让几个兵卒在城门口抖落灰尘,给人以从容自若之象;打开城门,造出里应外合无虞的气氛;自己则在楼上弹琴,音声悠扬,仿佛早已料到魏军来攻,却全然不惧。城下,司马懿一看:诸葛亮胆子太大,兵少势孤,竟如此镇定。仿佛真有伏兵,只待他冒进;若是攻了,就是中计。司马懿于是收兵退去,将这座空城放了回去。
有人不解:司马懿手下十几万军马,一个探子二探子而已,何至于整队撤退?连自家儿子都看出这是空城计,劝他硬攻。可司马懿偏不动手。究其原因,他根本没看不破空城计——他是故意不拆穿。司马懿明白,这场对峙只是一场政治博弈,他和诸葛亮互为最大对手,一旦真的拿下诸葛亮,反倒会丢了自己的命。
![]()
早在北伐前,诸葛亮就有意向魏国散布谣言,说司马懿野心勃勃,正要取代曹氏。太尉华歆上表:“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王朗也奏言:“若不早除,久必为祸。”结果司马懿被罢免,差点被诛。这一劫,让他心里始终记着:除掉诸葛亮,固然能一雪前耻;可若自己因此得势,朝中那些老臣还会信任我吗?一旦没有了诸葛亮这个心腹大患,自己的处境反而更加危险。
于是,当他站在西城下,手指欲扣关门令兵进攻之际,他转念一想:我若真识破空城计,冲进去砍下诸葛亮首级,能带来多大好处?答:几乎零。朝堂上下又会掀起对我的新一轮猜忌——“司马懿挟功自重,谋逆之心”,到头来,怕是比得罪了诸葛亮更危险。躲也得躲,退也得退,只能装作受了诸葛亮“诈”术的惊恐。
![]()
司马懿这样的“老狐狸”,到底是因为畏惧,还是另有打算呢?其实两者都有。畏惧曾让他差点遭诛,打算则让他明白,只有诸葛亮死对头还在,自己才有一个“替罪羊”可以借来平衡。空城计并不高明,可司马懿需要一个借口:既能不显软弱,又能放过诸葛亮,继续维护这场“君臣”“诸葛”“司马”之间微妙的平衡。
而此时,蜀汉内里并不好过。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北伐大业,屡次出击,却始终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司马懿看在眼里,冷笑在心里:诸葛亮一死,蜀汉也就大半了。可他回到洛阳后,第一件事不是上表庆功,而是忙着稳住军权、笼络人心。这更印证了一点:他放过诸葛亮,并非大慈大悲,而是怕失去了这把“良弓”,自己早晚也会被
雪藏。
![]()
诸葛亮去世那天,司马懿率众将追击到赤岸坡,见蜀兵已远,回头对众将说:“孔明已死,我等皆高枕无忧矣!”转身就班师回朝。若他真想趁机灭蜀,当下便可挥军深入汉中,一举歼灭蜀军残部。可他偏偏不干这事,原因只有一个:没有了诸葛亮,他的兵权地位也就失去了最大的“合理性”。司马懿要自己活着,就得让诸葛亮先活下去,哪怕放他一马。
“空城计并不高明,为何司马懿看不破?其实他只为放过两个人:诸葛亮和他自己。”从这场戏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智谋较量,更是两位顶级权谋家,在生死存亡的天平上,为了自保和利益,彼此试探、互相利用的深沉较量。
![]()
信息来源:参考资料《三国志·魏书·司马懿传》、参考资料《三国演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