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备夷陵之战大败以后,诸葛亮喟然长叹道:
“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刘备的一次冲动与任性,葬送了蜀汉的精锐战力及无数人才,在他忧愦而死之后,给诸葛亮留下了一个烂摊子。好不容易夺下的蜀中基业,也险些步入了刘璋的后尘。
从后来的三国的军事格局来看,诸葛亮、姜维的北伐虽然难如登天,可如果想要在蜀中偏安一隅,苟延残喘个几十年,并不是什么难事。
所以在蜀汉遭受了两次重创之后,即便是面临着人才凋敝的处境,后主刘禅还是在四川关门做了四十多年的安逸皇帝。
换句话说,以蜀中人才之盛、军备粮草之富足,刘璋脑子只要稍微正常一点,肯听从手下忠臣黄权、王累、严颜等人的建议,不要引狼入室,守好自己的门户,说不定日后在蜀中称帝的就是刘璋了。
到那时,三分天下的格局可能依旧,可蜀地的皇帝不是刘备而是刘璋,刘璋自守门户,东连孙吴,北据曹魏,也不失为做一个刘禅。
可刘璋的脑子却好像让门给挤了,对他好的人他偏偏不信,憋着要害他的人却又倚为心腹,结果把两代人的基业拱手送给了刘备。
![]()
刘璋虽然“暗弱”,可他好歹是见过大世面的人,是在东汉末年的政治漩涡里趟过来的人,总不至于会傻到这个程度吧?
事实上,刘璋此时的处境,就跟后来执意发动对吴战争的刘备有些相似。刘璋最为相信的那个人,已经死了。
对于刘璋来说,这个人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丝毫不亚于刘备眼中的法正。
一
出于政治和史书体例等原因,这个非常出类拔萃的人物被史书给忽略了,由于他是汉末刘焉、刘璋父子割据政权下的属官,他没能在《后汉书》当中留下传记。又因为他死的太早,没能参与到三国的风云变幻当中,不属于三国时期的人物,所以也没能被写入到《三国志》当中。
可在当时的社会中,给予了他非常高的评价。比如,以臧否人物而著称的许靖,就曾评价他说:
“如果他生活在中原地区,则即便是王朗也不能超过他。”
王朗是汉末三国时期的一流名士和学者,在魏国官至司徒,是曹魏帝国最顶级的人才之一。而王朗的才能更侧重于名声和学术,如果是论谋略和治理国家的才能,此人比王朗要强得多。
对于如此牛的人物,虽然《后汉书》、《三国志》中没有传记,可专门记录蜀地名人的《华阳国志》却必然不能遗漏。
这个人就是益州广汉郡郪县人王商。
王商的家族是益州的一流豪族,他的曾祖王堂在《后汉书》中有传。王堂字敬伯,官至汝南太守,是一位文武全才,既能领兵打仗,又能治理地方。因为为官正直,屡屡拒绝宦官和权臣的索贿而被打压,最后被罢官归田。
![]()
然而,他的名声却并不因为罢官而衰减,《后汉书•循吏列传》称赞道:“王堂、陈宠委任贤良,而执事自理”,把他视作东汉大臣中举贤任能的标志性人物。汉桓帝时期的顶级名士陈蕃,最早就是由王堂慧眼识珠发掘出来的。
王堂的幼子王稚,字叔起,是蜀地著名的隐士,他屡拒孝廉,朝廷三公十五次征辟他,皇帝派公车接他到朝廷做官,先后授以两千石、太常,都被他给拒绝了。
王堂的长子王博,王博之子王遵,都曾经出仕,具体官职不详。而王商就是王遵的儿子,字文表。
二
史书对于王商的事迹履历记载多有矛盾之处,比如,《后汉书·王堂传》说:“益州牧刘焉以为蜀郡太守”,而裴注《三国志•蜀书•刘二牧传》引《益州耆旧传》却说“刘璋辟为治中从事”,后来迁为蜀郡太守。
再比如,刘焉死后,《华阳国志》说:“州帐下司马赵韪、治中从事王商等贪璋温仁,共表代父”;而《三国志•刘二牧传》只说:“州大吏赵韪等贪璋温仁,共上璋为益州刺史”,没有点明王商的拥立之功。
围绕着这两处矛盾,对于王商的履历事迹就产生了很多疑问,如:王商是被谁选拔起来的,又是被谁任命为蜀郡太守,是否因为刘璋的“温仁”而参与拥立?
关于刘焉的身后之事,史书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但种种迹象表明,这里面隐藏着一个血腥的权力更替的故事。
刘焉赴任益州牧之时,已经心存了割据蜀中的异心,却只将第三子刘瑁带在了身边,其他三个儿子都在长安做人质。可见他对于三子刘瑁是另眼看待的,刘瑁被任命为别部司马,掌管赖以控制益州的部分兵权,刘焉又为他娶了吴懿的妹妹为妻,可知是把他当做接班人来培养的。
![]()
而且,所谓“知子莫若父”,对于刘璋“温仁”的个性,刘焉是不会不知道的,所以他不可能将权力暗流涌动的益州交给刘璋。
所以,刘瑁“狂疾物故”的背后,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却又并不新鲜的秘密。州大吏贪图刘璋懦弱无能,从而将他扶持上台,以求更好的窃取益州的权力,这是符合赵韪等人的利益的。
可关键的问题在于,王商是否是诸多心怀叵测的“州大吏”之一?这事关对于王商的人品评价,以及对他与刘璋之间关系的判断。
三
从种种迹象来看,王商不会是诸多别有用心的“州大吏”之一。换句话说,他与赵韪之流不是一伙儿的。
赵韪是刘焉的心腹,本身又是益州豪族,而且又被刘焉任命为司马。他之所以能扶持刘璋上位,凭借的是他所掌握的益州兵马。权力更迭的变革虽然充斥着暴力和阴谋,但其过程却是短暂的,以至于像王商这样的文吏根本没有反应的机会。
所以,纵然王商也是“州大吏”,同样被动的参与了对刘璋的拥立,但他的动机和赵韪是完全不同的。赵韪的目的是为了篡权,而且后来险些就真的篡权成功了,幸亏东州兵奋起反抗,这才让刘璋绝处逢生,顺势除掉了赵韪这个巨大的威胁。
在除掉赵韪的过程当中,王商应该是出了力的。
王商的蜀郡太守应该是刘璋任命的,王商死后,蜀郡太守由许靖接任,时年是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耆旧传》说王商“在郡十载,卒于官,许靖代之”,而刘璋接位是在兴平元年(194年),中间有十七年的跨度。
![]()
如果王商担任蜀郡太守十年的话,那么他上任的时间就应该是建安六年(201年)前后。而据《资治通鉴》的时间叙事,建安五年(200年)的年底,正好发生了赵韪作乱的事情,“蜀郡、广汉、犍为皆应之”。
由此可知,益州治所所在的蜀郡太守也是赵韪的党羽,可见刘璋当时所面临的处境是多么凶险。
而赵韪兵败以后,蜀郡太守也跟着倒台,刘璋自然要把这个位置换上自己最信任的人,王商在这个时候接任也就是顺理成章了。
那么,王商为什么成为刘璋最信任的人呢?
四
首先,家族的底蕴、家风和名气是公认的,这些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而王商品格,和他的曾祖王堂非常相像。
早在兴平元年(194年),马腾暗中联系刘焉攻打李傕,时任治中从事的王商就极力劝谏,结果刘焉不听。最后马腾兵败,刘焉的两个儿子刘范、刘诞双双被杀,刘焉也因忧愤交加而死。
刘璋在身边诸多的恶意中上位后,赵韪等刘焉时期的实权派都在虎视眈眈,只有身为治中从事的王商尽心辅佐。在王商的治理之下,发掘并提拔了诸多益州本土的士族,一改刘焉时期益州本土士族对刘氏的敌视态度。
所以,我们看《三国志》中刘备后来招揽的益州本土官员,大部分都是在刘璋时期被发掘启用的,这其中大部分都是王商的功劳。
在王商的努力之下, 益州从多年的战乱残破之中,渐渐地发展成了物阜民殷的沃野之地,让他东边的刘备和孙权垂涎欲滴。
所以,在阴谋恶意中一路走来的刘璋,对身边所有的人都缺乏信任,却唯独对于王商是绝对信任且依赖的。
![]()
据《益州耆旧传》记载,“璋懦弱多疑,不能觉信大臣,商奏记谏璋,璋颇感悟”,马超曾经想要联合刘璋对抗曹操,而正是在王商的劝谏之下,刘璋才拒绝了这个要求。
王商的理由很简单,马超是狼,狼是要吃人的,坚决不能引狼入室。这与后来刘备入蜀之时大臣们的劝谏之词大同小异,但是,别人不管怎么说他都不听,王商只要一说他就听。
然而, 这一切的美好到建安十六年就戛然而止。这一年,王商去世,作为外来户的许靖接替了他蜀郡太守的职务。
五
许靖在益州缺乏根基,也不具备王商那样的政治手腕,所以在王商死后,在君臣双方的猜忌之下,潜藏已久的恶意又渐渐地浮现出来。武将如庞羲、李异,文臣如张松、法正,总想着把刘璋卖了换点钱。
在这种情况之下,更是加剧了刘璋对于大臣的不信任。
在曹操南征荆州的时候,蜀地自刘璋以下,大臣们普遍都想着向曹操纳降,刘璋也三次向曹魏派遣使者,并且接受了曹魏的封爵。
然而,越是在这种声音一致的情况下,刘璋反倒觉得身边的人都是在害他。
![]()
所以,后来张松出使曹操,因为曹操对他不礼貌,便联系法正、孟达等不得志的人密谋投靠刘备,一起鼓动刘璋迎刘备入川。
这恰好迎合了刘璋的叛逆心理,他坚定的认为身边的人都在害他,只有张松、法正这几个少数派才是真心为他着想。
所以,不管黄权、王累如何拼命的死谏,反倒更加刺激了他的叛逆心理,让他更加迫切的希望刘备来拯救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