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大爷今年67岁 。自从退休后,最怕的不是孤独,而是遗忘:钥匙总是找不到、话刚说到一半就忘了接下去、邻居老李讲过三次的事情还记不住 。
一次,他整理旧物时,发现了十年前孙子的照片,却怎么也叫不出小家伙的名字 。午后的阳光洒在窗台上,他突然坐直了身子:难道自己出现了脑萎缩的苗头?家里人宽慰说“老了就这样”,但他的内心始终忐忑不安 。
![]()
小区里的朋友也有类似烦恼,有人甚至怀疑是不是“用了什么药越早越管用”,但大多数人说不出个所以然 。其实,脑萎缩并不是“年龄”与“遗忘”之间的一道必然等式 。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证实:了解大脑的变化规律,及早干预,有望保护我们的脑力银行。
但“用药越早越好”这种说法靠谱吗?有没有科学的依据?尤其是哪3种药值得关注——这里头,大有学问 。不妨跟着何大爷的困惑,一起破解“年纪大了如何守护大脑”背后的真相 。
脑萎缩,是自然规律还是可控风险?专家这样说
当步入50岁以后,大脑的“容量”确实会慢慢减少,但并非所有人的记忆力都会明显衰退 。
![]()
北京协和医院发布的一项针对1000名6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研究显示,约有22%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脑萎缩表现,但其中有一半可以通过干预延缓或缓解。
所谓脑萎缩,其实是指大脑组织体积缩小、细胞数量减少的过程 。其常见表现包括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不稳定等 。发生脑萎缩的原因很复杂,既有遗传因素,也受高血压、高血糖、慢性炎症、长期失眠等多种生活习惯影响 。
很多人误以为“吃补脑药、喝保健品就能解决”,但事实上,权威指南建议,针对早期脑萎缩的药物干预,优先选择有临床实证支持的正规药品,而非盲目补充保健品。
早发现,早管理,干预效果会更理想 。
![]()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不断证明:认知障碍的早期干预不仅可以延缓脑萎缩,还能改善生活自理能力。根据《阿尔茨海默病国际报告2022》,65岁前开始药物干预的人,认知下降风险降低了30%以上,而与延误干预相比,生活独立能力维持时间可延长2-4年。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多奈哌齐、加兰他胺、利斯的明。这些药物通过增加脑内乙酰胆碱含量,提升信息传递效率,改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 。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指南指出,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采取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半年内认知评分可较基线提升10-14分。当然,用药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同时避免与部分心脏药物等联合应用 。
![]()
NMDA受体拮抗剂以美金刚为代表 。它能够减少有害的谷氨酸异常刺激,减缓神经细胞损伤。针对中重度认知障碍患者的临床跟踪发现,12个月的美金刚干预组,认知能力退化速度比未干预组慢23%-27%,且部分患者出现生活质量的实质提升 。
通常建议在存在敏感症状或已有诊断时及早介入,具体疗程需个体化调整 。
脑保护与营养支持药物这类药物包括神经节苷脂、依达拉奉、丁苯酞等。它们通过改善脑细胞代谢、抗氧化、促进微循环等方式,为大脑“修路铺桥” 。尤其在血管性认知障碍领域,联合降压降脂治疗的患者,脑萎缩进展率可以降低10%-18%。
![]()
虽然药物合理应用至关重要,但维护脑健康,仍需多维联动。如果你害怕大脑“提前掉队”,可以试试以下建议:
规律监测与及早评估每年至少做一次脑健康评估和认知测试,包括记忆力、自我感知测试,以及根据需要进行头部影像检查 。及早发现风险因素,及时干预规划 。
科学运动与饮食管理研究显示,每周快走150分钟的人,脑萎缩相关的认知障碍概率可降低28%。饮食宜富含深色蔬菜、坚果、深海鱼、橄榄油,有助于“大脑抗氧化” 。
睡眠与情绪双管齐下长期失眠、焦虑是大脑“退化”催化剂 。建议建立稳定作息,每晚保证7小时优质睡眠 。面对压力学会自我疏导,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 。
好记性也靠“巧管理”——健康护脑,无需焦虑但需主动
医学普遍认为,脑萎缩既有自然规律,也可通过健康管理和规范治疗大大减缓其进程 。药物干预必须在医生评估下个体化选择,切忌自行试药或迷信保健品。
关注这3类药物,顺应大脑管理的黄金周期,越早关注,效果越好。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