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放假原计划带孩子去晋祠周边露营,白天爬天龙山看风景,晚上花1小时写作业,既能放松又不耽误学习,结果第一天就因为孩子磨磨蹭蹭写了3小时闹得不欢而散。”国庆长假刚过,太原家长李女士在微信群吐槽,引发数十位家长共鸣。这个长假,“让孩子边玩边完成作业”成了多数太原家庭的选择,这份看似合理的计划背后,藏着家长对成长与成绩的焦虑、对时间管理的误解,以及亲子间无数次“玩不尽兴、学不专注”的碰撞。
作业随行的旅行
快乐与焦虑交织
国庆返程时,太原南站随处可见身背书包、手攥试卷的学生,“作业”成了家长们讨论的核心——有人带了满满一皮箱作业却几乎未动,有人在“监督与对抗”中勉强推进,也有人找到适配节奏实现“学玩平衡”。
“带着英语、语文作业到海边,一提起写作业孩子就抵触,原本愉快的一天全被搅乱,最后作业怎么带来的又怎么带回去。”家住太原小店区的家长王女士,吐槽她的假期经历。和她有相似遭遇的还有林女士,整理高一儿子轩轩的行李时,她发现出发前塞满的作业,仅最上面两页有书写痕迹,“学玩结合”的理想彻底落空。
更有家庭陷入“极端拉扯”。五年级学生瑶瑶出发去西安前,被妈妈下达“最后通牒”——不完成全部作业就取消旅行,平时磨蹭到深夜的她,竟用三小时赶完了一天的工作量;马女士带孩子去石膏山游玩,白天孩子在山林间穿梭,夜晚酒店里,老师通过视频连线监督几十名学生“异地晚自习”,刚上初一的小白揉着发酸的手腕说:“感觉只是换了个地方写作业,山里的新鲜空气都带着试卷味。”
也有少数家庭找到平衡点。自驾去忻州的赵妈妈,和同行的两个太原家庭约定,每天8点让三个四年级孩子集中写1小时作业,“有同伴一起,孩子不拖沓,效率比在家还高”,她还定了“奖励规则”:按时完成作业,晚上就能多玩半小时亲子桌游;带三年级女儿去晋城的刘女士,把作业变成“旅行体验”——逛皇城相府时,让孩子边看边画建筑细节,完成跨学科作业“记录家乡外的传统建筑”,“既写了作业,又加深了对古建筑的了解,比坐在书桌前有意思多了”。
执念背后是
家长的焦虑与作业的“变形”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采访发现,太原家长对“边玩边写作业”的执念,根源在于三重焦虑的叠加。
竞争焦虑是核心。“看到家长群里有人发‘孩子今天刷了2套卷子’‘去上了补习班’,就忍不住紧张。”太原杏花岭区家长刘女士的话道出了不少家长的心声,尤其是面临升学关键期的家庭,这种焦虑更甚。山西省实验中学初三学生王同学的父亲,就把海边度假变成“半学习模式”:“孩子明年中考,白天玩沙子,晚上必须挑灯夜战,这两天已经是能争取的极限。”
时间焦虑让家长难以接受“纯玩”。家住迎泽区的陈先生,给上初二的女儿定了“每天完成作业即可”的宽松规则,却发现女儿总把作业拖到晚上10点后,“白天要么玩手机,要么玩到很晚,说‘反正晚上有时间’,结果熬夜写作业,第二天起不来,玩没玩好、学没学好”。在快节奏生活中,家长习惯用“效率”衡量一切,认为单纯玩耍是“浪费时间”,就连带孩子去太原古县城,都有人要求孩子边逛边记历史知识点,让游玩变成“任务式学习”。
掌控焦虑则让家长把作业当成“管理工具”。部分家长对孩子成长缺乏安全感,试图通过“规划作业”掌控孩子行为。“你不写完作业就不能出去玩”,这样的话成了很多家庭的日常,却让孩子对作业产生抵触,觉得“学习是为了应付家长”。
这种执念还让学校布置的作业悄然“变形”。太原市桃园小学刘老师分析,学校长假作业本是灵活设计的——语文“阅读课外书写读后感”、数学“记录家庭开支做统计表”、英语“和家长看英文动画模仿对话”,兼顾趣味与实践。但不少家长私下给孩子加作业,买练习册、报线上班,还在群里“晒”超额作业,给其他家庭带来压力,“有学生抱怨,妈妈说老师布置的作业太简单,必须再写一套卷子”。
教师建议:
别让假期变成“第三学期”
“布置作业,初衷是让孩子巩固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不是让家长当‘监工’,把假期变成‘第三学期’。”山西省实验中学班主任王彦老师直言,长假后收上来的作业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孩子认真完成,能看出是放松后自主安排的;有的明显应付了事,字迹潦草、错误百出”。因此,家长的执念本质是对“自主学习”的误解,“真正的自主学习,是让孩子学会规划时间,而不是家长把时间切分成‘玩1小时、学1小时’,很多家长把监督当引导,反而让孩子失去主动安排的能力。”
“家长的执念是多重社会因素叠加的结果。”王彦老师分析,当前家长普遍有“不进则退”的危机感,尤其是中小学阶段,短期学习投入易体现在分数上,加剧了“长假不学习就会被超越”的焦虑;同时,部分家长把自身“碎片化利用时间”的工作思维转移到孩子身上,忽视了“玩”对成长的价值;还有家长通过“监督作业”寻找安全感,尤其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自主意识增强,家长掌控力下降,便通过作业管控孩子。王老师强调,这种模式会形成恶性循环:“孩子长期依赖监督,失去自主能力,同时‘玩’的缺失让身心无法放松,反而影响学习效率,越学越累。”
让假日回归“休息与成长”的本质
如何化解执念,让孩子既能享受假期,又能合理完成作业?多位老师和有经验的家长给出了建议。
“家长应和孩子一起商量计划,而非单方面下达命令。”太原市第36中学闫老师建议,制定计划时多听孩子意见,比如“你想什么时候去山西地质博物馆?”“假期作业想分几天完成,每天安排多久?”太原小店区家长周女士的做法值得借鉴:“我和孩子约定,每天上午他自己安排作业时间,下午晚上自由活动,但要保证每周五前完成所有作业。刚开始他会拖延,后来发现周四想和同学去汾河公园,就主动提前分配任务,慢慢养成了自主规划的习惯。”
“作业不是只能坐在书桌前写,结合太原的文化、自然资源,能让作业更有趣。”山大附小马老师举例,语文作业可以写“太原古县城游玩记”,数学作业可以记录去晋祠的家庭开支并算人均费用,英语作业可以用英语介绍山西博物院的展品。“今年国庆带孩子去西安,参观兵马俑时他主动问朝代、背景,回来还找历史书读。”太原迎泽区家长赵先生说,把作业和生活结合,孩子不仅愿意做,还能学到课本外的知识。
“长假的核心是‘休息’,孩子能放松身心、调整状态,就是最大的收获。”山西省实验小学宋老师强调,家长不必过度担心“长假滑坡”,“开学后老师会通过复习巩固知识,而且孩子在长假中培养的自主规划、社交能力,比多写一套卷子更重要”。同时她呼吁:“教育是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长假不是‘弯道超’的机会,而是调整节奏、积蓄力量的时光。放下执念,让孩子在玩中成长、在学中快乐,才是长假应有的样子。”
来 源: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李婕
责任编辑:王 淼
校 对:张晓燕
值班主任:费 煜
值班编审:王冠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