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处:(明)周是修撰,刍荛集,卷五,清道光八年泰和周氏桂林使署刻本
孙氏族谱叙
余嘗觀古今天下名門右族,顯祖宗者既剏業垂統於前,莫不待於賢子孫者繼志述事於後,以傳之無窮也。使其有顯祖宗創垂於前,而無賢子孫繼述於後,則其業、其統、其志、其事,終不免於蕩然而無迹矣,尚敢望其著於永也、綿綿而不冺哉?余所以讀同邑孫元真氏族譜,而知其由殷周以來,歷二三千年、九十餘世,衣冠文物至今而不乏,不能不爲古今天下名門右族不如孫者深慨也。
按孫氏出於虞舜之後,至成湯時,有虞公光者受封諸侯,傳十世至遏父,爲周陶正。武王賴其器用,以元女大姬配之,生子滿,封于陳。又十世至公子完,奔齊爲工正,齊懿仲以女妻之,以陳氏自别爲田氏。又五世至書,字子占,以武功,齊景公賜姓孫氏,食采於樂安。傳二世至曰武,事吳王闔閭爲名將,著《兵法》十三篇,兵家世宗之。
![]()
武二傳至臏,復以將畧顯。臏之後十八傳,閲秦終漢,無不儋祿爵者。有曰丹,生鍾,再傳至權,保有江東,與魏、蜀成鼎峙之盛,凡三傳而歸於晉。鍾之弟旃,傳二世至唐僕射銀青光祿大夫訥,以黄巢之亂,提兵清江右,因定居于吉之白下縣仁義鄉。訥之弟誗,居贑之寧都。七傳至知岳州府君勰,重修族譜。
![]()
訥七傳至尚書僕射銀青光祿大夫霸,霸之後又十四傳,是爲玄真之父仲安。仲安,孫氏之篤厚者也,澹然不慕榮利,唯日朂其子以義方之訓。元真幼聰敏,喜問學,孝友稱於宗族。四年,以一兵曹部智勇來京師,不避艱險,盡心竭力,圖所以安民而奉上者,其立志固可嘉矣。又能承岳州府君志,孜孜以增修宗譜爲務,而以叙爲余請焉。
![]()
余考其巔末,既美其源流大且遠,而宋、元之文章鉅公,如眉山蘇先生、考亭朱夫子、臨川揭學士諸先輩,品題之重如是,其可徵矣。而元真乃能俾岳州府君而下二十一世之本支,粲然可考,復得當時朝野縉紳及余友蕭君坦行之序,先後該括,始無餘藴。非元真之門克知善繼善述之爲道,以求不媿於前聞人,而有補於周裔者,又安能得名士大夫之記著如是之甚富也?
於戲!若玄真者,誠可謂孫氏之賢子孫也矣。況當靡鹽之秋,天能篤志效覲如此,其所至豈可量哉?姑申叙其槩,以俟後百年,繼元真之志、述元真之事者,又將即此而得有考焉。
古文翻译
我曾观察古往今来的天下名门望族,那些能让祖先显扬的家族,既然在前世创立基业、传下统绪,就无不依靠贤能的子孙在后世继承志向、延续事业,才能让家族血脉与功业永久传承。倘若只有祖先在前世创立基业,却没有贤能子孙在后世继承延续,那么家族的功业、统绪、志向、事业,最终难免会荡然无存,又怎能指望它永久彰显、绵延不绝呢?我因此阅读同乡孙元真的氏族谱,才知道孙氏从殷周时期以来,历经两三千年、九十多代,士大夫的服饰礼仪与典章制度至今没有缺失,我不能不为古往今来那些比不上孙氏的名门望族深感感慨。
据考,孙氏源自虞舜的后代。到成汤时期,有位叫虞公光的人受封诸侯,传承十代到遏父,担任周代的陶正(掌管陶器制作的官员)。周武王依靠他制作的器物,将长女大姬嫁给了他,遏父生子名满,被封在陈国。又传承十代到公子完,公子完逃到齐国担任工正(掌管百工的官员),齐国的懿仲把女儿嫁给他,公子完便从陈氏中分离出来,改称田氏。再传承五代到田书,字子占,因立下军功,齐景公赐他姓孙,让他在乐安享受封地的赋税(即食邑)。传承两代到孙武,孙武侍奉吴王阖闾,成为著名将领,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篇,历代兵家都尊崇他。
孙武传承两代到孙膑,孙膑又凭借军事谋略闻名。孙膑之后传承十八代,历经秦朝、直到汉朝,孙氏子孙没有不担任官职、享受俸禄的。其中有位叫孙丹的,生下孙钟,孙钟再传两代到孙权,孙权占据江东,与曹魏、蜀汉形成三足鼎立的盛况,孙氏在江东传承三代后,政权归入晋朝。孙钟的弟弟孙旃,传承两代到唐朝的仆射银青光禄大夫孙讷;孙讷因黄巢起义之乱,率领军队平定江南西部,于是定居在吉州白下县的仁义乡。孙讷的弟弟孙誗,居住在赣州的宁都。孙誗传承七代到担任岳州知府的孙勰,孙勰重修了孙氏族谱。
孙讷传承七代到担任尚书仆射银青光禄大夫的孙霸,孙霸之后又传承十四代,便是孙元真的父亲孙仲安。孙仲安是孙氏家族中忠厚老实的人,淡泊名利,只每天用为人处世的正道教导儿子。孙元真幼年时聪明机敏,喜欢求学,因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在宗族中闻名。永乐四年,他凭借一个兵曹属官的身份,怀着智勇来到京城,不避艰难险阻,尽心尽力谋划安抚百姓、侍奉君主的事务,他的志向实在值得称赞。他还能继承岳州知府孙勰的遗志,勤勉地把增补修订族谱当作要务,并向我请求撰写这篇序文。
我考察孙氏家族的始末,既赞美其家族源流宏大且久远,又看到宋、元时期的文坛大家,如眉山的苏轼先生、考亭的朱熹夫子、临川的揭傒斯学士等先辈,对孙氏的品评推崇如此之高,这些都是有据可查的。而孙元真竟能让岳州知府孙勰之后二十一代的本支脉络,清晰可考;还收集到当时朝廷与民间官员及我的朋友萧坦行所写的序文,这些序文前后涵盖全面,没有遗漏任何深意。若不是孙元真家族懂得“善于继承、善于延续”的道理,以求不辜负前代贤人的名声,且对周代后裔(孙氏源自周代陈国,属周室后裔)有所补益,又怎能得到士大夫们如此之多的记述呢?
唉!像孙元真这样的人,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孙氏的贤能子孙了。况且在这世事纷乱的年代,他能坚定志向、尽力效法先辈(修谱之事),他未来的成就怎能限量呢?我姑且简要叙述孙氏家族的概况,以等待百年之后,那些继承孙元真志向、延续孙元真事业的人,能依据这篇序文有所考证。
周是修(1354-1402),名德,字是修,江西泰和螺溪镇爵誉村人,水利学家周矩后裔。明代诗文作家、官员。其诗文质朴含真,著有《刍荛集》传世;为官端谨笃实,秉持职责。作为明初文人官员代表,其生平与著述,为研究当时文化及官场风貌留存重要史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