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撂荒地”变身“黄金田”:四川渠县4000亩芍药迎来采挖季 亩均收益超3万元

0
分享至

来源:环球网

曾经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如今“生”出了亩产值超3万元的“金疙瘩”。眼下,四川省达州市渠县4000多亩芍药迎来集中采挖期。田间地头,机械轰鸣,农户忙碌,饱满肥硕的芍药根茎破土而出,映衬着村民增收的笑脸,构成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村民正在采挖芍药

“一地双收”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在渠县有庆镇禾嘉村500多亩的芍药种植基地,多台机械在田间有序穿梭,高效翻挖芍药根茎,60余名村民紧随其后,敲土、分拣、搬运……现场繁忙有序。

“土地流转给老板种药材,我们在基地务工一天能挣100块,每亩地还能拿到相应的土地流转费。”村民李莲一边麻利地分拣芍药,一边算起增收账,脸上洋溢着喜悦。村民李学芳捧起粗壮饱满的芍药根茎喜上眉梢,高兴地说:“今年芍药长得格外壮实,老板能赚钱,我们务工收入也有保障!”

这片三年前还无人问津的撂荒地,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务工”模式,不仅实现了资源盘活,更构建起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的“双赢”机制。

特色产业夯实乡村振兴根基

芍药耐旱耐贫瘠,对种植条件要求低、管护成本少,经济效益稳定,让企业和农户都吃下了“定心丸”。

“今年每亩产量能达到1吨多,亩均价值超3万元。”种植业主黄根清介绍道。优质的芍药根茎赢得了市场青睐,收购商杨洪宇直言:“这里的芍药根茎粗壮、无虫眼,品质相当出众。”

禾嘉村探索的“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通过引入实力业主规模化流转土地种植芍药,既解决了村民家门口就业问题,又为村集体经济注入了新活力。“采挖期间每天有60多人在基地务工,村上参与土地管理,已实现1万多元集体经济收入。”禾嘉村党支部书记唐小淞说。

“中药之乡”走出产业振兴新路径

作为“川东北中药之乡”和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县,渠县近年来锚定中药材产业,将整治撂荒地作为突破口,通过创新种植模式、优化产业布局、丰富药材品种、拓宽销售渠道等举措,持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渠县已培育芍药、丹参、金银花等10多个中药材品种,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累计带动2万多群众走上增收致富路。

产业兴则乡村兴。渠县芍药产业的蓬勃发展,正是当地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生动实践。一朵朵盛开的芍药,正悄然绽放出乡村振兴的“幸福密码”。(尹国胜 唐军 文/图 渠县县委宣传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环球网资讯 incentive-icons
环球网资讯
环球网,了解世界,融入世界
1274723文章数 270610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