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曾预言:如果生育率持续低迷,50 年后中国人口将骤降至 5.8 亿,还不到当前 14 亿人口的一半。
这一说法背后,是不容忽视的人口数据变化轨迹,2023 年中国出生人口仅 902 万,比 2017 年的 1758 万几乎腰斩;2024 年虽说微升至 954 万,可死亡人口高达 1093 万,全年净减少 139 万人,这已是连续第三年人口负增长。
![]()
二胎政策也没办法增加生育
2015 年全面二孩政策落地时,不少专家预测未来 4 年能新增 1.6 亿人口,结果现实与预期相去甚远。2016 年 1786 万、2017 年 1758 万、2018 年 1523 万、2019 年 1465 万,四年加起来才 6532 万,连预测数的零头都没到。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下降趋势并未得到遏制,到 2023 年直接跌到 902 万,眼看就要跌破 900 万大关,而全国政协委员陈松蹊指出,2022-2024 年,我国年出生人口连续三年维持在 900 多万的水平,过去三年总和生育率介于 1.02 至 1.08 之间,仅为替代水平生育率的一半。
![]()
年轻人并非不愿生育,更多是陷入了 “生不起、不敢生” 的困境,其中养育成本过高成为最直接的制约因素。在一线城市,把一个孩子养到 18 岁花掉半套房子的钱并非夸张说法,而是许多家庭的真实经历。
上海社科院 2024 年的《中国养育成本报告》显示,全国 0-18 岁儿童平均养育成本达 48.5 万元,一线城市更是突破 60 万,相当于普通家庭 4-6 年的全部收入。
![]()
2025 年《0-3 岁婴幼儿养育成本变化分析报告》进一步指出,城镇家庭养育一个 0-3 岁婴幼儿的年均成本已达 5.2 万元,农村地区为 2.4 万元,从奶粉等日常开销到托育服务等专项支出,层层叠加成家庭沉重负担。
教育成本在其中占比极高,幼儿园每月托费 3000 到 8000 元,小学后报几个课外班,年费就得 2 到 5 万,再加上孩子生病、兴趣培养等隐性开支,随便一次发烧住院就要花掉几千元,养一个孩子已倍感吃力,二胎三胎自然成为奢望。
![]()
比经济压力更棘手的是女性面临的职业困境,“母职惩罚” 成为职场女性绕不开的坎。智联招聘 2024 年的调研数据显示,72% 的女性求职时被问 “生育计划”,28% 的女性产后返岗发现岗位被调、薪资被降。
即便法律明令禁止性别歧视,很多企业招聘时仍对已婚未育女性设置隐形门槛,这种潜规则让女性在家庭与事业的权衡中往往被迫放弃生育计划,毕竟稳定的工作是家庭经济的重要支撑。
![]()
结婚率的持续低迷则从源头削弱了生育基础。民政部数据显示,2023 年全国结婚率才 5.0‰,比 2013 年的 9.9‰几乎砍半。一线城市高企的房价让年轻人难以负担独立住房,连自身生活都倍感压力的情况下,自然不敢轻易谈婚论嫁。
同时,现代年轻人更看重个人生活品质,不愿被婚姻束缚,再加上对离婚率走高的担忧,使得 “结婚” 不再成为人生的必选项,而没有婚姻作为基础,生育更无从谈起。
![]()
低生育的连锁影响
低生育率带来的连锁影响已逐步显现,最突出的是老龄化加速。2024 年全国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 15.8%,正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预计到 2050 年这一比例会突破 30%。
老龄化直接加剧养老金压力,2023 年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 5.8 万亿元,但部分地区已出现当期收不抵支的情况,需依赖中央调剂资金发放养老金,未来 “养老金够不够花” 将成为每个家庭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
劳动力结构失衡的问题也日益凸显,2024 年 15-59 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仅 63.2%,比 2010 年下降了 8.5 个百分点,劳动力总量连续 8 年减少。
制造业首当其冲遭遇 “用工荒”,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2024 年制造业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达 1.8:1,技术工人缺口超 3000 万,不少工厂因招不到人被迫缩减产能。
![]()
劳动力不足还会直接拖累经济增长,有测算显示,若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到 2035 年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可能下降 1.5 个百分点。
陈松蹊团队的研究更给出严峻预判:如果生育率维持 2022 年 1.05 的超低水平,到 2100 年人口将暴跌至 4.6 亿;要是跌入 0.72 的 “极低生育陷阱”,本世纪末人口只剩 3.2 亿。
![]()
这意味着未来可能每两个劳动力就要赡养一个老人,医院护工、养老院护理员会严重短缺,社区里的便利店、菜市场也可能因客流不足关门,整个社会运转节奏或将放缓。
面对这样的困境,国家和地方已陆续出台应对举措。2025 年 1 月 1 日起,全国统一的《育儿补贴制度》正式实施,补贴对象为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 3 周岁以下婴幼儿,至其年满 3 周岁,按年发放,国家基础标准为每孩每年 3600 元。
![]()
对 2025 年 1 月 1 日之前出生、不满 3 周岁的婴幼儿,按应补贴月数折算计发,比如 2024 年 12 月出生的婴幼儿可累计领取 10800 元补贴。
这笔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在低保等救助对象认定时不计入家庭收入,8 月下旬各地已陆续开放申领,可通过全国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线上申请,也能到户籍地乡镇、街道线下办理,只需提交出生医学证明、户口簿等材料即可。
![]()
地方层面的配套政策更加细化,广州给二胎家庭每月发 500 元补助,三胎 800 元,还优先配租公租房;四川给三孩家庭发一次性 5000 元生育补贴,三孩的医保缴费减免 50%,子女入学可优先安排学区内学校。
除了直接的资金支持,生育配套服务也在逐步完善,3 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已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扣除标准提高到每个子女每月 2000 元,生育保险参保人数截至 2025 年 6 月已达 2.53 亿人,31 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报销,2024 年已有超 100 万人次享受待遇。
![]()
在权益保障方面,全国各省区市普遍延长产假至 158 天及以上,设立 15 天左右的配偶陪产假、5—20 天不等的父母育儿假,其中男性育儿假已有 28 个省份明确具体天数,最短 7 天,最长的甘肃达到 30 天。
不少企业探索弹性工作制度,允许哺乳期女性远程办公、错峰上下班,苏州、宁波等地更立法规定,企业不得因女性生育降低薪资、调岗降职,违规最高可罚 5 万元。
![]()
托育服务供给也在加大,2024 年底全国托位数已达到千人口 4.08 个,二、三级公立综合医院正逐步实现全部提供儿科医疗服务。
这些政策的效果仍需时间检验,但已清晰传递出国家改善生育环境的决心。人口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没有足够的新生人口,未来的养老、医疗、经济增长都会失去支撑。郎咸平的 5.8 亿预言或许带有警示意味,但生育率低迷的警钟确实已经敲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