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两岁丧父的皇子,十七岁被赶到千里之外的山东沂州。
路上,唯一的同母弟弟死了。
但接下来的三十五年,他做的事让所有人意外。
——《壹》——
宫里的变故
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三月三十一日这天,紫禁城深处,恭妃杨氏生了个儿子,皇十二子,取名朱祐橓,这孩子的命,从一开始就不太好。
![]()
两年后,宫里连续出事,先是万贵妃死了。
成化帝哭得撕心裂肺:"万氏长去了,我亦将去矣!"辍朝七天,谥号: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二月初三,恭妃杨氏又生了个儿子。
皇十四子,朱祐楷,朱祐橓的同母弟弟。
七月,成化帝病了,重病,八月,病危,九月九日,死了,终年四十一岁,朱祐橓才两岁,朱祐楷不满周岁,两个孩子,同时成了没爹的皇子。
成化帝一死,太子朱祐樘登基,弘治帝。
这个新皇帝,倒是个好人,不像他爹那样被万贵妃拿捏,弘治帝对兄弟们不错,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六岁的朱祐橓,受封泾王。
四岁的朱祐楷,受封申王,但受封和就藩,是两码事。
封王是给个名分,就藩是真让你滚蛋,朱祐橓在京城又待了九年,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十五岁,该成婚了,王妃是东城兵马指挥曹铉的女儿。
![]()
曹氏,生于1484年,比朱祐橓大一岁。
三月二十二日,行册封礼,两年后,一切都变了,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朱祐橓十七岁,他要离开北京了,目的地:山东沂州。
从紫禁城到沂州城,不是换个地方住那么简单。
这是从中心到边缘,从权力核心到地方小城,朱祐橓带着王妃曹氏,还有一帮人,离京前,他做了件事,从西侧皇家园林北海琼华岛上,带走了一组太湖石。
——《贰》——
弟弟没了
这些石头不是普通的石头,它们来自北宋徽宗的艮岳,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宋徽宗在东南江浙搜罗奇石,十船一组,叫"花石纲",1126年,金兵攻破开封。
![]()
艮岳毁了,石头被金兵运到燕京,堆在北海琼华岛上。
三百多年后,朱祐橓要把它们带到沂州,车队出发了,一路向东,到沂州的第二年,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噩耗传来,弟弟朱祐楷死了,年仅十五岁。
还没来得及就藩,谥号:申懿王,无子,封除。
朱祐橓坐在沂州城东的泾王府里,愣了很久,从小到大,就他们俩,同一个娘生的,一起丧父,一起受封,现在,只剩他一个人了。
十七岁的朱祐橓,突然明白了什么。
他回不去了,弟弟也不在了,这辈子,就是沂州了,朱祐橓开始做事,不是那种敷衍的做事,是真的做事,沂州城北部,年年闹水患,耕田被淹。
农作物绝收,老百姓苦不堪言。
地方官员商量了很多年,没人敢动手,因为工程太大,朱祐橓说:干,他倡议开挖北涑河,导涑入城,从城西郭庄引涑河水,东流经沂州城北,入沂河。
![]()
这不是小工程,需要钱,需要人,需要时间。
但朱祐橓就是要干,他跟地方官员一起商量,一起看地形,一起规划路线,不是高高在上发号施令,是真的下去看,工程开始了。
挖河道,修堤坝,引水流,河道通了。
涑河水改道了,沂州城北部的水患,解决了,城北良田保住了,这件事,被刻在了碑上,今天临沂市罗庄区宝泉寺,还能看到那块碑。
上面写着泾王关心人民疾苦的作为。
——《叁》——
修寺庙的藩王
治完水,朱祐橓又开始修寺庙,不是一座两座,是一座接一座地修,宝泉寺,东岳行宫,费县岐山寺,城头寺,都是他出钱修的。
![]()
费县城头寺,至今还保存着两通明代石碑。
碑文清清楚楚:《重修福胜院记》《鼎建圣像之碑》《万古流芳碑》《泾府殿下碑》,全都跟泾王有关,全都是他和王妃出资重修的记录。
这不是作秀,因为有的寺庙,在深山里,根本没人知道。
但他还是修了,一个在京城长大的皇子,到了沂州三十五年,把自己活成了地方贤王,嘉靖九年,公元1531年,一个说法是1530年。
王妃曹氏死了,终年四十七岁。
据说,曹氏生前做过一个梦,梦见蒙山前有块风水宝地,她说,死后想葬在那里,朱祐橓答应了,他在费县薛庄镇,蒙山前的王林村,修了座陵寝。
三间墓室,一间给曹妃,一间给自己。
还有一间,给另一位魏妃,陵寝修好了,曹妃葬进去了,朱祐橓以为,自己也会葬在这里,但命运不是这样安排的。
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七月十日。
朱祐橓死了,终年五十二岁,在沂州,待了三十五年,但他的儿子朱厚烇,还没来得及继承泾王封号,就死了,没有儿子,没有继承人。
![]()
按照明朝的规矩,藩王死后无子继封,封号就要除掉。
泾国,封除,更惨的是,朱祐橓连自己修的陵寝都没能葬进去,嘉靖皇帝下令,把泾王的灵柩运回京城,葬在北京西山。
今天北京八大处附近,有个村子叫金王府。
就是因为葬了泾王,才叫这个名字,早前葬在蒙山的曹妃,也被迁出来了,和泾王合葬在北京西山,费县王林村那座精心修建的陵寝,从此成了一座空坟。
——《肆》——
魏妃的后半生
1966年春天,墓被打开,早就被盗了,只剩下一只石虎,一方墓志,墓志上写着:"曹氏薨妃",还有一个人,魏妃,朱祐橓的另一位王妃。
![]()
泾王死后,她没有陪葬。
嘉靖皇帝安排她在北京另外修建了泾王府,让她颐养天年,魏妃每年春秋,都会到西山烧香拜佛,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
她捐资修建了大悲殿,后来,魏妃得以善终。
回头看朱祐橓这一生,两岁丧父,十七岁离京,同母弟弟在就藩前一年夭折,唯一的儿子早死,无人继承,连自己修的陵寝都没能葬进去。
这些事,哪一件不是"一地鸡毛"?
但就是在这些破碎和打击中,他变了,从一个京城皇子,变成了一个真正为百姓做事的藩王,治水,修寺,亲民,三十五年如一日。
《明史》对他的记载,只有寥寥数笔。
"泾简王祐橓,宪宗第十二子。弘治十五年之藩沂州。嘉靖十六年薨。子厚烇未封而卒。无子,封除。"短短几句话,勾勒出一个明代宗室藩王仓促的一生。
![]()
但沂州的老百姓记得他。
因为北涑河的水,至今还在流,费县城头寺的石碑,至今还在,罗庄区宝泉寺的碑刻,至今还能看到,这些东西,比《明史》的记载更真实。
今天,沂州城里已经找不到泾王府了。
只有几块太湖石,静静躺在华东革命烈士陵园里,那是朱祐橓当年从北海琼华岛带来的,从北宋的艮岳,到金朝的燕京,再到明朝的沂州。
几块石头,见证了八百多年的沧桑。
也见证了一个皇子的转变,从"一地鸡毛"到"一代贤王",不过三十五年,但这三十五年,比有些人的一辈子,都要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