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 者
消费经济研究中心
![]()
01
发展现状
服务消费规模稳步扩大,新兴动能不断涌现
图1: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趋势
![]()
2024年,全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6.2%,增速比商品零售高出3个百分点;服务性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提升至46.1%,服务消费对消费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表明居民消费结构正加速由“以商品为主”向“以服务为主”转变。
图2:人均消费类型统计
![]()
2021年以来,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及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比重分别上升至11.3%和9.0%,《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5)》显示,2023—2024冰雪季全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次达4.3亿人,总收入超5247亿元。此外,线上线下加速融合,直播带货、即时零售等新模式蓬勃兴起,2024年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6.5%,高于社零总额增速3个百分点。总体看,中国服务消费正呈现量增、质提、链条延长的良好态势,消费市场活力逐步增强。
政策环境持续优化,推动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
202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扩大服务消费”;2025年3月出台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将“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作为重要内容;2025年5月,人民银行专门设立了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等信贷投放;2025年9月,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文件提出,“实施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持续深化“购在中国”品牌打造,开展“服务消费季”系列促消费活动”。“开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城市建设,积极发展首发经济,推动创新和丰富服务消费场景,支持优质消费资源与知名IP跨界合作,打造一批商旅文体健融合的消费新场景,培育一批新型消费龙头企业。”
表1:2024-2025年国内服务消费相关政策
![]()
02
面临挑战
服务供给发展不均,高品质供给不足
部分领域优质供给紧缺
在文旅方面,许多景区将“客流量”作为核心绩效指标,在预约名额之外,允许大量无预约游客现场涌入,此外,狭窄的步道和单一动线也使得游客体验大打折扣。在养老服务方面,截至2023年底,全国注册登记养老机构的床位约517万张,护理型床位约占58.9%,在面对约4000万失能或半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需求时,优质供给仍显不足。
区域间服务供给不均衡
东部大城市集聚了大量优质服务资源,反观中西部地区服务消费选择则相对有限。以全国热门百强博物馆为例,依托经济发达、文化资源集中和国际化水平高的优势,东部地区形成全国文化消费“头部效应”,上榜53家博物馆,而中西部博物馆则需靠主题差异化与本地生活场景化破圈。
优质服务人才资源稀缺
以专业服务领域为例,中国每万人律师拥有量仅5.2人,不及发达国家水平的一半,新兴法律服务(金融科技、人工智能法务等)人才更加匮乏。这些供给短板导致部分居民“有需求、无服务”或“有钱花不出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消费潜力的释放。
图3:2025年第二季度全国热门博物馆百强区域分布
![]()
图4:每万人拥有律师数量
![]()
消费体验有待提升,品质与创新不足
服务消费体验满意度有待提升
2025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995971件,其中服务类投诉为406747件,占总投诉量的40.84%。从投诉结构看,互联网、生活服务、教育培训等新兴和高频领域投诉量占比较高,反映出数字化平台规则不透明、生活类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以及培训机构诚信不足等问题,间接影响消费者信心。
文旅项目缺乏内容差异化
随着“国潮风”的兴起,不少地方纷纷投入巨资打造仿古项目,然而许多项目忽视本地文化和特色IP塑造,导致建筑形式相似、文化辨识度不足,建成不久便沦为“空城”。以湖南某古城为例,总投资约25亿元,运营3年多累计亏损超过5亿元,2024年上半年购票人数仅约2300人,日均不足20人,成为典型的高投入低产出案例。
融资渠道有待拓宽
文化旅游、养老等服务消费领域由于盈利模式不清晰、回报周期长,长期以来融资支持不足。截至2025年8月末,全国人民币贷款余额269.1万亿元,而截至2025年7月末,服务消费重点领域贷款余额仅为2.79万亿元,远不能匹配其在拉动内需中的重要地位。
图5:2025年上半年全国消费者投诉类别
![]()
图6:服务类投诉前5类
![]()
消费结构仍显失衡,潜力领域发展滞后
刚性支出占比过高挤压休闲消费
根据央行公布的2024年四个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在被问及未来三个月准备增加支出的项目时,教育、医疗保健、旅游始终排在前三位。教育、医疗等刚性支出依然占据居民消费的优先位置,旅游、文娱等享受型服务消费发展受限。
新兴领域供给明显不足
截至2023年,中国3岁以下婴幼儿的入托率不到10%,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的养老床位数仅为27.7张,均低于OECD国家平均水平。普惠托育、社区养老等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制约服务消费潜力释放,与此同时,低端、同质化的传统服务供给过剩,而专业化、个性化的新兴服务供给不足。以家政服务为例,企业数量众多但业务集中在基础保洁,难以满足家庭在康养护理、早教等方面的专业化需求。
图7:2024年第四季度居民增加支出意愿
![]()
03
对策建议
一线城市:引领高端体验与精细管理
一是打造世界级消费地标,依托中央商务区、历史风貌区等,升级建设一批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消费地标和主题街区。鼓励优质消费资源与知名IP跨界合作,推出商旅文体健融合的新场景,举办国际消费节、时尚周、电竞赛事等活动,吸引国内外游客“跟着演出、影视、赛事去旅行”。二是构建多中心、多层级的消费空间体系。提升中心城区现有商圈品质,在新兴城区和近郊培育次级消费中心,分散客流、扩大消费半径。通过将夜间消费适度向郊区延伸,既满足市民就近消费,又缓解核心区压力。三是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服务消费领域。对打造首店经济、体验业态的企业给予租金减免、贷款贴息等扶持,率先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实践。
新一线及二线城市:强化特色供给与融合创新
一是发挥其区域中心作用,设计文旅消费跨区域线路,串联本地核心景区与周边城市特色资源,突破单城发展的局限,打造“城市群旅游带”,实现优势互补、客源互送,推动跨区域消费协同发展。二是打造时尚商业区、市井夜市街等若干高品质消费功能区,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通过城市轨道交通和市政规划,将商圈、景点、公园串联,方便市民和游客多点位消费。三是完善治理和服务软环境,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完善在线预订、预付卡、个人数据保护等领域法规。利用大数据建立消费评价反馈机制,促进服务质量改善。引导消费者积极拥抱新消费模式,充分释放消费潜力。
三四线城市:深耕本地特色与品质升级
一是打造特色主题消费IP,鼓励消费集聚区根据自身特点举办国风国潮、美食消夏节等活动,凸显“小城故事”,提供精致多元的本地服务。推动“商场+展览”“景区+演艺”“餐饮+文创”“体育+旅游”等“一站式”复合服务业态落地。利用多元业态延长消费者停留时间,激发消费欲望。二是打造紧凑便捷的城市消费圈,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打造“一刻钟便民消费圈”或小型商业综合体,方便居民就近消费文化体育服务,最大程度释放消费潜力。三是积极探索流动服务、数字服务。推动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推进智慧化运营,提高服务便利性,推动现代服务触达广大基层人民。加强对创业者的技能培训和引导,鼓励有文化懂技术的年轻人返乡创业,为本地服务业注入新生力量。

![]()
![]()
![]()
![]()
![]()
![]()
![]()
滑动查看报告全文
更多行业案例及其特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赛迪顾问”公众号,获取最新动态。
微信号:ccidconsulting
![]()
本公众号提供的内容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及其它问题,请及时在公众号留言。
如果获得转载授权,请注明作者姓名和转载的出处,不修改文章的标题、文字、图片或者音视频,以免曲解原文意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