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关品方
人道是杭州美,杭州最美是西湖。湖畔有西湖大学,第一所由社会力量兴办、国家重点支持的研究型大学。2015年,施一公、陈十一、钱颖一等向国家提交《关于试点创建新型民办研究型大学的建议》。其后国内专家联谊会与杭州市政府签署《筹建西湖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7月,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成立。12月,浙江西湖高等研究所成立。
2017年,浙江省政府批复同意筹建西湖大学。翌年,西湖大学获教育部批准成立后,云谷校区建设工程启动;同年10月,西湖大学正式成立。2021年,云谷校区正式启用。2022年初,西湖大学首次面向浙江省开展“西湖大学创新班”小规模本科招生试点;7月,首届本科生入学;10月,决定在富阳区建立光电研究院。2023年,校董会议决成立医学院,致力医学创新和临床转化。到去年底,西湖大学总共已组建了一百多个基础和应用研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平台。今年的本科招生专业已有8个,面向上海、江苏、浙江、河南、广东和重庆等省市招收本科生。
![]()
中国又一所大学就这样诞生。十年磨一剑,从2015年申请办校、2018年获批成立、2022年开始招生,到明年7月培养出首届本科毕业生,这就是中国速度。
西湖大学作为民办新型大学,以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为办学定位,聚焦基础前沿科研,致力尖端科技突破,注重学科交叉教学。
西湖大学课程设置分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大模块,采用小班导师制培养模式。通识教育头两年必修,课程涵盖理工基础类(数理化、计算机、生命科学),人文社科艺术类(全球艺术史、写作与沟通、全球化与中国发展、世界文明与文化遗产、科学文化导论),思想政治理论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础素质类(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
专业教育后两年选修,包括(1)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热力学、高分子物理化学、材料实验),注重跨学科实践(例如纳米电镜先进设备操作);(2)人工智能(AI+科学、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与科研项目结合紧密(全英文授课);(3)生物科学(生命科学前沿、分子生物学、生物实验技术),参与国际暑期“大师课”(包括RNA编辑、肿瘤免疫治疗等课题);(4)临床医学(医学基础课程、临床技能训练);(5)电子信息工程学(工程计算导论、信号的物理性质、电子电路设计),是研究生级别教学;精英学生可修读高级研讨课程,通向硕士、博士。此外还有(6)物理学和另外两个选修专业,总共8个,不详细介绍了。
以上课程的总设计师是校长施一公教授,西湖大学的灵魂人物。笔者近年一直关心西湖大学的发展。施一公是金句达人(quotable quotes talent),“心灵鸡汤常相赠,金句普惠年轻人”。
生命科学领域的“大师课”,邀请美国斯坦福、耶鲁等顶尖学者授课,部分课程面向公众直播。热力学与统计力学和“AI+科学”等,属学科交义教学,彻底打破传统学科分门别类的壁垒。部分前沿专业采用全英文授课,学生可快速适应语言环境,为跨语言(中英文)互动垫定基础。
导师量才施教,学生量才受业。精英学生可自主选修研究生课程,导师一对一指导科研项目。
施一公的教学理念核心是以学生为本,强调创新思维、社会责任与个性培养,致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人才和领袖,聚焦科研传承与创新,坚持课题引导,导师亲自指导学生选择有价值的研究方向,避免学生盲目摸索。
![]()
施一公认为导师需要将科研方法、研学态度和伦理观念传递给学生,而不单是关注成果的产出。他又鼓励学生挑战权威,提倡教与学以平等相待。他坚持教授要每周与学生开小组会,手把手指导实验设计,目标是培养可以在国际顶级实验室工作的青年科学家。
西湖大学着重个性化培养,强调知行合一和因材施教;以“一人一策”模式,根据学生特点制定培养方案;本科生可自主选择学术路径,导师团队可提供“多对一”指导,强调科研与实践结合。学习的目标是体现社会责任与家国情怀,个人研究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学生不用强调成绩排名和论文KPI(评估参数),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培养敢于担当、有责任感的读书人。
西湖大学平衡国际化与本土化,以全球视野和国际化标准吸引人才,同时强调要植根于中国实际。
施一公学贯中西。他1967年出生(现年58岁),清华大学毕业后,1990年(23岁)赴美留学,先后在爱荷华州立大学和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分子结构生物学。1995年收获博士学位后,在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专注细胞凋亡机制),1998至2008年在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分子生物学,2003年成为终身教授(36岁),是该校最年轻的讲座教授。他的科研成就包括解析了多项重要膜蛋白结构,发表多篇重头论文,2007年获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科研资助,成为国际生物物理学(biophysics)领域的领军人物。
施一公2008年辞去普林斯顿终身教职、放弃巨额科研经费,回国出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当年外国媒体评价他的选择是“逆势而上”,《纽约时报》专题报道他的归国决定,普林斯顿大学的同事认为他“完全疯了,但这是中国的幸运。”
施一公回国后,将国际前沿的结构生物学创新技术引入中国,推动清华大学的生命科学学科短期内即跻身世界一流的行列。施一公多次公开表示,他在外国“越留学越爱国”,认为回国参与祖国建设是“最自然的选择”。
西湖大学的创建而短期内成为国家新型的“研究型大学”的标杆,简直石破天惊。施一公一心一意一生专注学术、科研和教育,可谓“一公情怀探九垓,心灯照耀破云开。意凝生物窥玄理,专向璇玑索妙才。注壑十年磨铁砚,为山千仞筑琼台。学林撷玉终无悔,术业精微自往来。”
![]()
施一公认为应试教育虽有效率但创新不足,呼吁改革高校招考机制以鉴别拔尖人才。他的理念融合了严谨的科研训练、个性教育和社会使命,旨在塑造既能领跑国际前沿又能服务国家的科学人才。他气魄恢弘,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是笔者最为钦佩的当代教育家之一。
最后,笔者摘录一些施一公的经典金句如下,作为本文的总结。
“创新思维需要激发,不要盲从,要成为自己”
“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人才”
“科技发展靠什么?除了经费,最重要的就是人才”
“知足常乐是创新的大敌”
“科研要有脾气:执着与坚持的自信”(他的意思是:“脾气”代表不服输的韧性和对目标的锁定)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引用张载的名言,表达科学家应兼具家国情怀)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独立思考、尊重科学”“成才不可棱角全无,个性是创新的土壤”
“我们已知的宇宙仅占5%,剩余95%是暗物质与暗能量”
“中国教育,不可以为西方打工”
“中国10%的人有‘脾气’,则国家富强”
施一公的风格兼具科学家理性与士大夫温情,堪称当代中国科学界的思想家,具天籁之声。谨以此文,与教授学者们共同探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