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像孩子一样,很多动物也体验过恐惧。它们以多种方式对这个感觉做出反应。例如在非洲草原上的羚羊,看到狮子的时候会飞快地逃跑;一只受惊吓的海龟将头和腿缩进脖子内;当一只饥饿的大鱼靠近的时候,小鱼就会游走。
这些是司空见惯的,但是有些动物对恐惧的反应方式可能是你想不到的。例如,有的青蛙因为担心卵被吃掉,就停止产卵。几年前沃柯葶在研究哥斯达黎加的热带红眼树蛙的时候,发现了这个令人惊奇的现象。
![]()
这种动物的雌性蛙将它们的卵产在树叶下侧像果冻一样的物质中。树叶悬挂在池塘上方不停摇摆的树枝上。当蛙的胚胎从果冻一样的卵群中孵化出来时,蝌蚪落进水中,在那里它们最后长成成年蛙。
树蛙的卵通常需要6天后才能孵化出来。但是,如果蛙的胚胎感觉到有一只饥饿的蛇将要袭击它的话,它们就能提前两天孵化。它们的天敌蛇不会游泳。所以,只要尽早地跳进河里,蝌蚪就能躲过巨蛇的魔爪。
未出生的树蛙如何能够知道蛇要袭击它们呢?为了寻找其中的原因,沃柯葶在她的实验室内用这种蛙的卵进行了实验。她发现蛇在靠近卵时会产生振动,这种振动打破了短暂的寂静,使蛙卵提前孵化。当沃柯葶以同样的方式晃动一堆树蛙卵的时候,树蛙就争先恐后地从卵内跑出来。其他声音模式,例如雨水的劈劈啪啪声或者一只降落的小鸟的连续晃动,似乎并没有惊吓到蛙的胚胎,它们依然呆在卵中。沃柯葶得出的结论是树蛙有能力辨别出哪些振动是蛇发出的,哪些是来自其他的原因,而采取相应的对策。
![]()
既然提前孵化有助于红眼树蛙躲避蛇的伤害,你可能想知道为什么它们的卵不早些孵化,而是在预感到对它有危险才提前孵化呢?这是因为蝌蚪除了蛇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天敌,例如,蝌蚪掉入水中,饥饿的鱼、小虾和其他动物也想吃它们。蛙的胚胎在卵中呆的时间长一些,蝌蚪出生时就会更大、更强壮,更容易躲避水中的敌人,提高它们在水中生存的可能性。
动物为什么会有恐惧感?对许多动物来说,有些恐惧感很大程度上是与生俱来的,而非后天环境所致。例如,实验室培养的动物一出生并没有遇到过任何天敌,但是如果将它们放到捕食它们的天敌面前,这些动物也会产生恐惧感。
![]()
美国的科学家们对造成这种先天恐惧反应的大脑机理很感兴趣,他们最近进行了一项实验,发现改变老鼠体内一种特定蛋白质,天性胆小的老鼠也会变得“大无畏”了。这是一种老鼠体内的名为ASIC1a的蛋白质,是一种对后天环境中养成的恐惧感起到重要作用的蛋白质。于是,科学家们将老鼠体内的ASIC1a蛋白质剔除,或者通过化学方法抑制其作用,结果老鼠那种天生的惧怕感就降低了。将体内缺乏该蛋白质的老鼠放到露天空地上、高噪音环境中或者置于某种捕食者气味环境中时,它们的胆子比一般老鼠大得多。
通过某种特殊化学成分来抑制这种蛋白质的功能,也有同样的“壮胆”效果。现在,此研究小组在进一步研究这种蛋白质的编码基因,看是否可通过基因技术改变蛋白质的作用。进行这项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动物恐惧的秘密,而是想通过这项研究了解人类焦虑症等精神疾病的起因,开发新的治疗 方法,治疗精神疾病患者的某些焦虑、担忧症状。
(文内配图均已获得图虫创意授权)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杂志
点击上图,“百科知识知道”大擂台,有问必答,有答必奖!
将好文“分享”给更多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