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节很难
每年当进入十二月及一月的时候,就是连串中西节日出现的日子,当中包括冬至、圣诞节、除夕、元旦和农历新年。 家家户户都在忙碌布置、庆祝节日,又或与家人朋友相聚,好好享受相处的时光。 但对刚刚经历亲人去世的家属而言,第一年度过的每个节日都会容易带来悲伤,因为去年的同一个节日,那位亲人都仍然在世,但现在他却已经不存在了。 华人在农历新年前通常都会跟家人一起吃团年饭,若果今年的晚餐少了一个人,饭桌空了一个座位,即使在场没有人提及此事,但那份伤感都会自然在各人心中产生出来。
有时即使你刻意回避所有节日的亲友聚会,但都不代表可以避开节日带来的悲伤,因为周遭的节日气氛都会迫使你记起死去的亲人。我的母亲在2010年2月底因癌病去世。在香港,每逢踏入五月,大部份购物商场、电视广告,或者酒楼餐厅,都会提醒你母亲节快到,因此是时候好好预备母亲节晚餐及母亲节礼物,以表达作为子女的孝心。但对当年的我来说,这些铺天盖地的宣传广告就像针一样,不断刺痛我的伤口,因为我已经没有了母亲可以一同庆祝这节日。
除了上述的节日外,每年还有很多节日和纪念日需要度过,例如清明节、重阳节、中秋节、情人节、感恩节、生忌、死忌、结婚周年纪念等。要逃避面对每个节日其实近乎没有可能,所以大家可参考以下建议,或许更能够安然度过。
• 先为自己的悲伤做好心理准备,甚至宁愿高估自己的悲伤程度,都不要低估。当你一早已经预计自己会在节日那天感到难过时,那么在当天的哀伤程度通常都会比预期为低。就算悲伤感觉没有降低,但由于早作预备,所有情绪反应都较能够在你掌握之中,不致失控。
• 预先安排一件在节日当天进行,而又能够令你身心舒畅的事,同时最好有明白你情绪及需要的人陪伴在旁。既然已经预计自己在当天会情绪低落,当然就要好好照顾自己,将悲伤适当地抒发出来。至于该做的事,则有很多选择,例如去郊游、去博物馆、听音乐会、约朋友见面、吃一顿丰富午餐等都是一些可行的建议。
你或者可以发挥创意,完成一件埋藏心底多时,但一直都未实践的事。总之不是伤害自己或其他人,而可以令你稍稍感到平静愉快的事都可以做。如果你情绪极度低落,没任何事想做,最起码都请一位家人或朋友到你家中作伴,一起吃饭和看电视。
• 做一件纪念逝者的事。由于节日实在太容易勾起对逝者的回忆和思念,与其逃避这份感觉,倒不如容许自己安全地和合适地将思念倾泻出来。你可以写一封信给他诉说近况、到坟场拜祭他、再去曾经一起去过的餐厅、拿他的相片出来看,又或与亲友畅谈有关他的往事。过程中你可能会流泪,脑海不断出现与他一起的回忆。但不必担心惧怕,因为这些反应都代表你仍然深爱对方。你无须移除对逝者的爱,相反应该继续将爱好好保存,因为能够帮助人面对死亡带来的悲伤,就只有那份彼此之间仍然连系着的爱。
在节日送上关心与祝福
作为丧亲者的家人或朋友,不知道你有否经历以下挣扎?
有一位你认识的亲友刚经历丧亲,但你留意到对方已重拾日常生活,亦再没有见到他表现悲伤情绪。纵使你心里仍然记挂着他的情况,很想表达你的慰问,但既然对方都已经努力地放下悲伤,重新开展新生活,又为什么要去打扰对方呢? 所以你最终选择收起你的行动,因为担心会勾起对方的哀伤。
我同意实在不用经常表达慰问,因为过多的关心反而有机会令对方感到烦扰。 最有效的关心是需要来得合时。上篇文章提到,节日或纪念日是最容易勾起对死者的思念,因为这些日子往往强调一家人齐齐整整,又或与你所爱的人一齐度过。
有些人在丧亲后会尽量填满每天的时间表,那么就不会有太多时间和空间去想死者的事。 这方法在平常日子或者有效,但当临近节日或纪念日,就未必可以维持得到。 尤其在失去亲人的第一年,感觉会特别强烈,因为丧亲者会想起去年的时候,死者仍然在旁,今年却已经不在了。
若果你曾经历丧亲之痛,就会明白时间虽然可以冲淡悲伤,但却永远不能让人忘记死者。如果有一个人刚经历丧亲,而你心里一直记挂对方,可考虑在节日前发一个短讯,约对方见面、或写一张慰问卡,将你最真诚的慰问表达出来。 其实就算没有你的出现,他的悲伤感觉都可能被节日气氛粗暴地拉扯出来。
我在多年前曾遇到一位大约二十岁的年轻人,他的母亲是在母亲节前三个月左右因病去世。 在提供了三次辅导会面后,他的情况已大有改善,因此我没有再约他见面。 直到母亲节前一天,我刻意发了以下短讯给他,送上关心和慰问。
“你近来几好吗? 明天母亲节,相信对你来说会勾起很多对妈妈的回忆,心情会难过。 我仍然时刻记挂着你的情况,希望你和你父亲安好。”
后来他回复我的短讯,表示过去一星期确实十分难过,并且时刻都在挂念母亲,因为四周都在庆祝母亲节,但他却没有了母亲。 他同时感谢我的短讯就像及时雨,因为除了我以外,都没有其他人察觉到他的这份心情。
数个月前我认识了一位刚经历流产的母亲,我在辅导过程中向她表示未来有两个日子,分别是预产期及母亲节,好大可能会令她感到悲伤难过,我同样已经计划好在当日之前寄出慰问卡。 作为亲友,只要大家能够及早察觉节日和纪念日为丧亲者带来的影响,在合适之时送上安慰和祝福,相信就能陪伴他们度过难过的时刻。
文章来源:文 |梁梓敦,香港安宁服务社工来源 |「大银」·「生前死后」专栏。本文标题为编者所加,转自学人读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