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天高雁远,水浅山空……,在秋日的物华中,总有那么几分独特的气息盈润着光阴。
秋天不张扬,但它的美从来都不输与春、逊与夏;当秋天将画卷铺开,把诗行写就的时候,人心就醉了。
![]()
本期我们来分享一首元朝诗人刘因的《秋郊》。
这首诗句句精妙耐品,它不但彰显出作者较高的审美水平,更是彰显出作者超于常人的豁达胸襟与参悟能力,堪称难得的经典之作。
秋郊
元·刘因
行过青林径欲还,谁家茅屋在林间?
云初涌出半含雨,风渐吹开微露山。
世味尝来知懒贵,物华老尽觉秋闲。
天开胜境为诗敌,未许幽人稳闭关。
刘因,字梦吉,一字梦骥,号静修,我国元朝大儒、理学家、诗人。
刘因的后半生以授徒为业,所以他对功名的态度也自然是非常淡漠的。
我们本期所分享的这首《秋郊》没有具体的写作背景,不过根据整首诗的内容来看,它很有可能就是作者晚年创作的一首作品。
![]()
诗的首联先点明地点和事情的起因:行过青林径欲还,谁家茅屋在林间?;行过树林中的小径,刚想要返程的时候,突然发现林间有一座茅屋。
“青林”一词将一片来自于秋天的青翠之色晕染开来,在第一时间给予画面颇多的生命力量,同时也给予人心一种幽静之感。
“径”字为画面带来的是线条之美,它让树林显得更为幽深静谧,进而将题目中的“郊”字鲜明地点了出来。
后面一句中的“茅屋”被作者作为重点物象来强调,而在“谁家”的疑问之下,不但“茅屋”在画面中的形象更具醒目特征,而且读者的想象力也被有效激发出来。
一片青林,一户人家;整个画面整洁干净,它既包含着大自然的芬芳气息,还包含着人间的烟火气息,读来让人倍觉亲切和享受。
后面的颔联再出画面:云初涌出半含雨,风渐吹开微露山;天上的云刚刚涌出来,好像即将要下雨的样子,风儿则又渐渐将云吹开,隐约露出山的轮廓。
和首联相比,颔联的空间已然扩大开来,而伴随着作者镜头的拉伸,读者的视野与心境也无不得以拓展,让人有一种用语言无法形容的舒适和轻松。
前一句将云层暗暗流动的情景描摹下来,后一句又将风吹云开的景象描摹下来;这二句之间构成严谨的对仗形式,而于内容方面,它们也存在着比较连贯的气脉,缺一则尽失其美、其味。
那么就画面感来讲,前一句所体现的是一种阴沉和厚重,后一句诠释的又是一种明朗和轻盈。尤其是后面一句,作者在这里的描写可谓极致精妙,其中的“渐”“微”“露”都让我们见识了云层初开、山形半露的自然奇观,作者笔下的画面既丰富又立体,同时它还保留了不尽的神秘之感,着实让人遐思万千。
![]()
”世味尝来知懒贵,物华老尽觉秋闲。”;尝过世味之后,才知道懒散的可贵之处,当风景老去后,更觉秋天里有一种难得的安然与闲适。
颈联不再写景,而是调转笔锋去写作者自身的感受。
这两句表达出了作者的心理、心态与看法,也引起了每一位读者的共鸣,有着强大的感染力。
”世味尝来”说明作者已然经历了诸多人事与人生的起起伏伏,也正因为有这样的前提条件存在,才使得作者有了“知懒贵”的深刻感悟。
“知懒贵”把作者最终选择“释然”的淡泊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把他悟得真机的透彻心境体现得淋漓尽致。
后面一句再次表达了作者闲适安然的形象与心境,与此同时,它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无限热爱与赞美之情。
“天开胜境为诗敌,未许幽人稳闭关。”;苍天特意绘制出这绝美的秋光来考验“我”的诗才,它不允许“我”这位幽人安稳地闭关。
尾联构思独特,它在颈联的基础之上,以风趣而又鲜明的方式,把作者对秋天的赞美之情予以抒发并推向高潮。
作者将“天”拟人化,赋予它活泼的形象和丰富的情感。
”诗敌”是对“胜境”的极度肯定,它看看似是“天”所为,实则是作者自己为自己设定的挑战。因为眼前的秋色太美,从而让作者觉得为其成诗是有难度的,在作者看来,一般的语言远远不足以描绘出秋天的美丽,所以,他只有倾尽全力,才有资格与“诗敌”一搏。
最后一句紧追而来,为前一句再补张力,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甘愿融入自然、拥抱自然的明朗且又洒脱的情怀,它更让我们很跟随作者的笔触,久久留在“胜境”之中。
![]()
秋光奔眼成诗敌,着意吟成还怕题;读完一首,意犹未尽。
读古人诗,也学写自己的诗,将读写进行到底;关注意一号诗巷,我们下期精彩不见不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