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全国各地景区的游客们捂紧钱包,人均消费连续三年悄然下滑。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国庆中秋假日8天,全国国内出游8.88亿人次,较2024年国庆节假日7天增加1.23亿人次。从出行来看,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10月1日至8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约24.32亿人次,创历史同期新高;日均3.04亿人次,同比增长6.2%。这一增速高于2024年同期2.3个百分点,但低于2025年“五一”假期1.7个百分点。
![]()
根据测算,2025年国庆假期人均每日总消费113.9元,同比下滑13%,相当于2019年同期的95.9%。今年国庆中秋8天人均消费911元,比去年少5元,比2023年少1元,连续三年下降,这一数字甚至比2025年上半年人均旅游消费958.9元还要低。国庆8天出游人次确实创下新高增长15%,但是出行消费总额却只增长了3.2%、而人均消费同比减少了10.5%。
即便消费集中的假期前几天10月1-4日,重点监测企业的零售/餐饮收入同比仅增3.3% ,也低于“五一”假期(1-5日)的6.3%和9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3.4%。
这些数据说明,当前旅游市场 “人旺财不旺” 的状态,也让人忍不住追问:8.88 亿游客到底为什么不愿多花钱?
![]()
首先是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这些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让日常开支增多,就业不确定性让大家捂紧口袋,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减少,大家开始更谨慎地花钱,非必要不消费。在这样的经济压力下,普通人更愿意把钱存起来应对风险,而不是花在高价旅游,能省则省。
其次是消费者群体和观念悄然转变。以前旅游是观光模式,不管花多少钱,只要去过、拍过照就满足;现在,年轻群体更注重性价比的休闲度假,两年前流行的 “特种兵旅游”, 用短时间、少预算钱逛更多的景点。
再就是, 智能终端改变了消费习惯,大家会用手机查攻略、比价、订低价票,自由行、自驾游的比例越来越高,县域旅游、小众目的地越来越受青睐。更重要的是,情绪价值取代了物质享受,现在旅游不是买奢侈品、不住豪华酒店,而是为了放松心情,周边游、短途游因为能快速缓解压力,成了很多年轻人人的选择,这些旅游方式本身消费就低。
还有,旅游行业观念老,没有跟上年轻人需求。很多地方还是老一套的 “门票 + 纪念品商店” 模式,体验不佳,却要收高价门票;而年轻人真正需求的 “深度体验产品”,比如定制化研学、沉浸式文化体验,却很少有景区能做好。这种供需错配,让游客只能选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另外,行业里的价格战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也让消费意愿变低。甚至,有的酒店为了抢客源,压低价格却降低服务质量;有的景区甚至出现 “强制消费”“宰客” 的情况,这些都让游客不敢轻易花钱,形成了 “低价低质” 的恶性循环。
游客的消费选择,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被宏观经济、自身行为模式和行业供给等共同影响的结果,这些层面的变化,才是 “不愿花钱” 的根本原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