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档令人出乎意外的一部电影是《震耳欲聋》,原本没有太高的期待,反而超出自己预期的惊喜。
在这个快餐碎片化的时代,讲好一个故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完整故事的讲述,时间有限,空间也有限,取悦大多数人更是难上加难。
![]()
从个人角度来说,《震耳欲聋》这部电影有温度有高度,有燃点有痛点,有爽点亦有痛点,整体完成度已经很高了,观影2小时全程沉浸其中,代入职场打工人角色,共情李淇和小蕊以及一群受害者。
影片的主角李淇,是一个活在两个世界边缘的人。作为聋哑人家庭的健全孩子,他从小就被贴上了“小哑巴”的标签。母亲的早逝、父亲的冷漠,让他在成长的路上饱尝人间冷暖。唯有邻居老马的关怀,像一束微光,照亮了他灰暗的童年。
成年后的李淇成了地摊律师事务所的小律师,住在破旧的巷子里,用着抽不上水的马桶,戴着玻璃盖松掉的冒牌金表。这些细节无一不在诉说着他的窘迫,却也映照着他那颗不甘平凡的心。他渴望被看见,渴望被尊重,渴望“活出个人样”——这何尝不是每个在都市中挣扎的我们的共同心声?
影片中最刺痛人心的,是李淇对着小蕊哭喊的那一幕:“从我出生那天开始,我每天都说话,没有人听得见!”这一刻,他没有比手语,只是纯粹地呐喊。这与哑巴楼里那个打鼓女孩的遭遇形成了深刻的互文——当她家被骗不得不搬走时,她丢掉了心爱的架子鼓,只说了一句“反正没有人听得见”。
两个场景,两种表达,却道出了同一个残酷的现实: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最震耳欲聋的,往往是那些不被听见的声音。
理想很丰满,可是现实却是低声下气、苍白无力。
李淇,他代表着每一个在生活的泥沼里奋力拼搏的我们。他的经历,他的生活,他的挣扎,都太真实,有血有肉,有理有据。也许很多辛苦工作的牛马打工人,看李淇的时候,都会像在照镜子,名和利谁不想要?被所有人都看得起谁不希望?谁不愿意光鲜亮丽的活出个人样?
![]()
当助手小汤和李淇价值观冲突的时候,小汤选择辞职离开,于是有了全场最佳的那场电梯戏。
“我现在就是想站在三十二楼像个人一样大声说话有错吗?”
“我今天爬到这儿,靠的不是那帮聋人,靠的也不是你这个万年复读生”,那没说出口的下半句或许就是——我靠的是我自己。
随着李淇和小汤来来回回的对话,电梯门也在反复的开开关关。在这段争执里,小汤代表的就是李淇心里的另一个自己,这是一个利益和正义的是非题,是李淇在和自我做着一场极限拉扯。
这部电影很有可能会让聋哑人群体的发声机会增多,让更多人听到看到,也让大家了解法律援助这个概念。
影片的深刻之处在于,它没有简单地评判任何人的选择。正如檀健次所演绎的李淇,他就是万千普通人中的一员,为了生存,为了不被看不起,暂时低头取得眼前利益,这本就无可厚非。这种对人性复杂性的理解和包容,让影片显得格外真实可信。
![]()
而影片中的配角们,同样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潘阿姨对吴阿姨说镯子真漂亮,吴阿姨就特地强调了"这镯子两万多呢",李淇去和老马打招呼的时候,老马已经提到了"今天多赚了十块钱,明天养老院又能多一个菜。"
当吴阿姨引爆燃气的爆炸声与漫天烟花的轰鸣同时响起,那种窒息般的压抑感,让每个观众都感同身受。她不过是想过得好一点,可以戴上金镯子,打打麻将——这样的愿望,何其朴素,又何其辛酸。
如她所说的那句话:“像我们这种人饿不死就好,我想戴金镯子有错吗?”
一开始,李淇发现启航理财超高的回报率,就提醒过他们,可是却被无视,还被坏人盯上。
影片对诈骗受害者的心理刻画尤为深刻。
反派角色那句“这个世界贪的人太多了,骗子都不够用”,道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骗子不仅骗钱,还要让受害者陷入自责的漩涡——“我为什么这么笨”“我怎么这么贪”。
这种对受害者心理的二次伤害,往往比金钱的损失更加致命。善良的人总是会先怪自己,而杀千刀的骗子总是利用你的善良来原谅他自己。
李淇的金表,作为影片中的重要意象,见证了他内心的蜕变。从会掉盖的A货,到官司打赢后换上的正牌,再到吴阿姨自杀爆炸后从此消失,这块表的命运轨迹,恰是李淇心路历程的缩影。
而老马给了他三次水浒卡,林冲,宋江,武松。林冲,代表着少年时的他对欺负和辱骂一再忍让,宋江代表着初期的他博名利求招安,武松代表着后期的他觉醒后勇敢的为正义发声。
![]()
第一次为小蕊哥哥辩护的那一段表演太震撼了。
“他报警了他也求救了,但是没有人听得见。” 关键的视频证实了哥哥发出了求救和报警手语,可是没有人看见。“听障人士心声”象征物的“手语”,让他们赢得了官司。
“对社会和环境的信任是安全感的基石,没有这个你就只能在长期的应激状态里颠沛流离了。”
李淇在影片中三次“手口不一”的表演,展现了檀健次作为演员的深厚功底。第一次警局为小蕊解围,第二次法院不想让师兄知道自己故意取了小蕊助听器,第三次终极庭审,手语直播,大段的高光台词,完成的难度相当高。
影片的结尾,众人因为不信任而离开,这是现实;但最后大家又回来支持他,这也是一种我们渴望看到的“现实”。比起美化,更像是一种鼓励。
听障群体需要的从来不是“同情”,而是“被看见”——看见他们手势里的认真,看见他们沉默里的诉求,看见他们和我们一样,对正义充满渴望,对生活满怀热爱。
公平正义是法制社会的价值追求。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
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
所有法庭的戏份都会给到天平秤的特写,公平正义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不因身份、阶级、以及是否健听而不同,不能利用他人的不健全就去欺负哄骗别人。
![]()
值得一提的是,李淇的故事有着真实的原型——张琪律师。
作为复旦大学法律硕士、上海市律师协会法律援助委员会委员,张琪自2007年起就致力于为弱势群体,尤其是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他处理过的“豆某房屋买卖合同无效案”“聋人群体金融诈骗系列案”等,都成为了影片的创作素材。这种与现实的血肉联系,让影片在艺术价值之外,更添一份社会意义。
影片中,聋哑人家的门铃,是屋内灯光闪烁,手机铃声也是,他们不想听,是闭上眼睛。最后赢得官司时,聋人用听人的方式鼓掌,李淇用手语回应,这个动人的瞬间,实现了两个世界的和谐共鸣。
听人世界的嘈杂与聋人世界的静默形成强烈对比,既让观众共情听觉缺失的处境,也隐喻了强弱群体的表达权差异。
![]()
对我来说,学会了好几个手语手势,也对手语有了一定的兴趣,这也许也是这个电影对普通人的一点点意义。
还增加了一个冷知识。片尾曲是小虎队的《爱》,很应景很契合,也很唤起时代记忆啊,记得这首歌本身就旨在呼吁社会关注聋哑人群。
“让那天空听得见,让那白云看得见”。1991年,小虎队为聋哑人公益活动筹备《爱》专辑,歌曲中融入手语演唱。
![]()
电影的结尾比较理想化。
“世界上本没有救世主,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这是《天道》所传达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对人生真谛的深刻洞察。
理想主义从来不应该被轻视、被抛弃。在现实中经历的无数次无可奈何,恰恰需要在文艺作品中被安抚、被治愈、被看见。
从这个角度来说,影片的光明结尾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握着的一个手电筒,既能照亮自己,也能照亮他人。
![]()
真正的"震耳欲聋",从不是喧嚣的呐喊,而是良知觉醒时,灵魂发出的声响。
希望这样的作品能够越来越多,因为它们在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当电影散场,灯光亮起,那些被触动的思考与共鸣,将会伴随着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继续回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