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光影矩阵幻化的科技“鲲鹏”展翅高飞,与绸吊上的“空中飞人”在云端诗意共舞;当智能机械臂稳稳托举起杂技演员,化作伶仃洋上飞跃的浪花……10月11日晚,一场名为《奇遇》的大型原创杂技秀,为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杂技艺术周奏响了融合创新的华彩终章。
![]()
从最初的精品展演平台,到如今孵化出链接市场、面向未来的原创文化IP,粤港澳大湾区杂技艺术周已悄然完成从“文化聚集”到“创新策源”的蝶变,以“科技+艺术”的双核驱动,为这门千年艺术在新时代的大湾区叙事中找到了全新坐标。
多年深耕:从技艺展示到文化IP的进阶之路
自2020年首届在深圳宝安启航以来,粤港澳大湾区杂技艺术周已成为推动中国杂技创新、促进大湾区文化交融的重要平台。自首届开始,就突破地域限制,邀请国内顶尖杂技院团的多个高水平节目同台献技,为深圳观众献上了一台台视觉盛宴;第三届则以原创杂技剧《天鹅》开幕,并举办“中国杂技艺术创作与高等教育发展论坛”等多个论坛活动,推动行业深度交流。
本届艺术周在前四届基础上进一步升级,以“艺汇湾区·技惊世界”为主题,联动粤港澳三地及新疆、上海、安徽、吴桥、海安等多地院团,呈现《天山雪》《奇遇》等标杆作品。其中,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的杂技剧《天山雪》作为开幕大戏,将非遗“达瓦孜”(高空走索)融入剧情,打造沉浸式跨时空体验,演出期间掌声雷动,观众称其“让非遗活在了舞台上”。
![]()
《奇遇》:科技赋能下的大湾区叙事
闭幕式上演的大型杂技秀《奇遇》则是深圳本土的一台以“杂技+科技”为主题的大型原创文旅IP,该秀作为2025年深圳市全民艺术季唯一杂技演出项目,汇集了十余个精彩的杂技、魔术节目,演出突破传统舞台界限,运用多维度舞台调度,让观众和演出融为一体。无人驾驶汽车与智能机械装置,将杂技的惊险奇绝、魔术的奇幻魅力、舞蹈的诗意表达交织于声光盛宴之中。最值得称赞的是,《奇遇》没有走花哨的商演之路,而是用杂技的本体语言纵贯大湾区文脉:蜿蜒雄伟的深中大桥被蹬人团队架构在伶仃洋上,智能机械臂托举着杂技精灵腾空跃浪;光影矩阵幻化的科技鲲鹏,与空中飞人共舞云端。以梦幻般的魔幻手段,将深圳智造、大湾区浪潮与未来图景擘画出壮美的画卷,让观众穿行于虚实交错的平行时空,见证大湾区璀璨蝶变,呈现震撼心灵的视听史诗!观众李女士在采访中表示:“《奇遇》不仅是杂技,更是一部用肢体语言讲述的大湾区史诗,科技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
![]()
《奇遇》自5月份公演以来,已累计演出百余场,特别是暑期和国庆期间陪伴市民度过了美好时光,受到了广大观众朋友们的一致好评,逐渐成为深圳西部文旅最受关注的项目!成为本届艺术周最受瞩目的亮点。《奇遇》驻场演出的常态化,将成为深圳夜经济新地标,推动“文旅+科技”产业融合。
文化惠民与产业联动:艺术周的双重使命
延续往届“文艺为人民”的宗旨,本届艺术周推出系列惠民举措:开展多场精品杂技进基层活动,组织演员走进校园、社区开展“杂技快闪”。数据显示,本届艺术周吸引超5万人次观演,线上直播累计观看量破千万,带动周边文创、餐饮消费超2000万元。香港魔术家协会代表谭永铨评价:“从《天鹅》到《奇遇》,我们看到大湾区杂技正以‘技’载‘道’,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五年耕耘,五年蝶变。粤港澳大湾区杂技艺术周不仅成功构建起“展演-孵化-产业”的良性生态链,更以《天山雪》对非遗的舞台活化,到《奇遇》对未来图景的科技擘画,回答了“传统艺术如何与时代共振”的时代命题。宝安区杂技家协会主席王召表示:“杂技艺术周五届成长,见证了大湾区从‘文化聚集地’到‘创新策源地’的转变。未来,我们将推动更多像《奇遇》这样的作品走向市场,让杂技成为大湾区文化‘走出去’的金名片。”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潘莹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