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财经记者陈梦璇 广州报道
11月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第一场“‘十四五’广东成就”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南方财经记者从会上获悉,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十四五”期间交出了分量十足的答卷——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4.16万亿元,连续36年位居全国第一,前四年年均增长4.7%;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达19.41万亿元,服务业增加值达8.14万亿元,均居全国首位。锚定“一点两地”定位,广东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引擎驱动产业升级,携手港澳推动大湾区向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
改革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也是广东最鲜明的特色。“十四五”期间,广东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一批战略战役性改革和创造型引领型改革,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新突破,一批试点成果和经验获复制推广。
体制机制改革率先破局。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创造了60多个“全国第一”,累计3批48条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出台全国首份省级层面应用场景创新政策文件,累计发布应用场景机会清单超20批,创新项目超1300个,促进一批新技术新产品“首试首用”。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核电、水利等重大项目建设,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发行上市数量、募集资金规模均居全国第一。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入选全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地区,科技、土地、人才、资本等要素配置效率持续提升。
营商环境一体化改革持续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广东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相继落地,广州、深圳加快建设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形成了广州定制化供电服务、佛山畅通科创企业政策获取等典型经验。在“民营经济30条”“民间投资24条”的政策支持下,今年9月,全省登记在册经营主体已突破2000万户,其中企业超900万户,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态势明显。
重大平台成为改革试验田。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广东以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作为支点开展规则衔接先行先试,推动深圳、横琴、南沙加快实施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在深圳组建国内唯一的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国际交易中心、在南沙实体化运作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全国首个统一大市场公平竞争先行区落地广东,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统一大市场构建,为广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筑牢基础。
随着改革向深水区推进,广东在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基础上,以制度创新破解粤港澳要素流动壁垒,推动大湾区规则衔接与民生融合同频共振。“湾区通”工程深入实施,职业资格认可、人才跨境往来、资金跨境流动、车辆跨境通行、数据跨境流通日益拓展,粤港澳三地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融合进一步加快。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省大湾区办主任艾学峰介绍,在深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方面,通过实施大湾区内地城市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一地两检”“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等便利通关模式,推动“港车北上”“澳车北上”单牌车突破700万辆次,联合港澳发布“湾区标准”262项,超8000名港澳专业人才在大湾区内地城市执业,“跨境理财通”的业务规模突破1200亿元,“港澳药械通”适用医疗机构达到45家、惠及患者超万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初步形成。
“早晨在广州喝早茶,中午到潮汕吃火锅,下午到湛江看海,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省内一日游’不再是梦想。”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秦黎明一句话,勾勒了湾区全域融合的鲜活图景。
新质生产力动能澎湃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十四五”期间,着眼创新与产业,广东发展新质生产力成效显著,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8年蝉联全国榜首。
创新方面,广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打造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引领的高水平多层次实验室体系,建设10个在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成近210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储备入库中试平台近500家。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凸显,全省约90%的科研机构、人员、研发经费、发明专利申请均来源于企业,华为、腾讯、比亚迪、美的等一批科技领军企业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17家粤企上榜2024年《财富》世界500强。
产业方面,广东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焕新升级。“十四五”期间,全省推动超1万家工业企业技改数转,创新探索产业链供应链整体“链式改造”的数字化转型实践模式。推动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项目等重大石化项目建设投产。支持钢铁企业兼并重组、产能置换和低碳改造。
另一方面,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聚焦集成电路、低空经济、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深入推进“广东强芯”工程完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生态。目前全省集聚全国30%以上低空产业链企业,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份额占全球70%,工业级无人机市场份额占全球40%。2024年,全省新型储能电站装机规模达到350万千瓦,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2200亿元,约占全国1/3,工业机器人产量24.7万台(套)、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达992亿元。
“十四五”期间,粤港澳科创协同形成合力,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断提升影响力。
今年“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创新指数跃居全球第一。依托深港河套、粤澳横琴“两点”,广深港、广珠澳“两廊”,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要素。中国散裂中子源、“天河二号”超算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向港澳开放共享,共建32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与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深化,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成效初显。当前,三地推动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制造等领域,与港澳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共建中试基地、共拓应用场景,合力构建涵盖研发、转化、应用的创新共同体,积极抢占发展制高点。
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府新闻发言人胡洪表示,回顾“十四五”这五年,广东的发展基础进一步坚实,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治理效能进一步提升,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展望“十五五”,广东也充满信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