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记得小时候,你爷爷常指着远方说“那是咱家地”吗?在云南边境,有个叫片马的地方,那里的老人攥着孙子们的手,一遍遍念叨:“这儿,原本就是中国的土地啊!”
![]()
等了七十年,这片土地终于在1961年回来了。跟着土地一起回家的,还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3560人——他们全都自愿加入了中国籍。
片马这地方不大,就141平方公里。在景颇族话里,“片马”就是堆放木料的地方。可就是这么个小地方,却让几代人念念不忘。
![]()
有人说:“为了这片地,咱们用更大一块地跟缅甸换,值吗?”也有人反驳:“国土哪有讨价还价的?再小也是咱的!”片马回家,不只是多了块地,更是找回了那里的人心。
片马跟中国的缘分,要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说起。那时候,它就已经是中国的土地了。可惜到了清朝末年,国家弱了,英国佬占了缅甸后,眼睛就盯上了片马。
![]()
“那会儿清朝自身难保,哪还顾得上这么远的地方?”研究历史的老师这么说。1900年,英国兵扛着枪大摇大摆进了片马。当地人举着砍刀、弓箭拼命抵抗,可血肉之躯哪打得过洋枪洋炮?
后来日本人来了,烧杀抢掠;再后来缅甸独立,片马又被划给了缅甸。七十年里,片马人今天给这个交粮,明天听那个管,心里却始终记着——我们是中国人。一位傈僳族老爷爷总对孙子说:“你太爷爷临走前交代,咱们根在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着手解决边界问题。片马,成了中缅谈判的重点。从1956年到1959年,两国代表坐下来谈了整整三年。中国这边态度很坚决:片马必须还!1960年,条约在北京签了。第二年,片马正式回家。
![]()
交接那天,没有敲锣打鼓,但好多老人偷偷抹眼泪——等了七十年,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最让人感动的是片马回归后,住在那里的3560人,没有一个犹豫,全都选择了加入中国籍。不管是汉族、傈僳族还是景颇族,都说:“我们本来就是中国人。”政府工作人员上门讲解政策,还没说完,大伙就纷纷表示:“不用多做工作我们愿意!”
![]()
发身份证那天,孩子们学着解放军的样子敬礼,大人们捧着身份证看了又看舍不得放下。当地干部感慨:“要是大家心里不认中国,就算求他们入籍也没用。这种认同是装不出来的。”
这事在网上火了,大家议论纷纷:
“听说片马地下全是宝贝,英国日本占了七十年都没发现!”——原来片马已探明的矿产有70多种。“3560人全部入中国籍,这就是人心所向啊!”
刚回来那会儿,片马破破烂烂的,几十年的动荡让这里元气大伤。中国接手后,第一件事就是修路。原来马帮要走三天的山路,通车后只要几小时。路通了山里的药材、核桃能卖出去了,老百姓腰包慢慢鼓起来了。
![]()
孩子们也不用在漏雨的教室里上课了,新学校盖起来了,还取名叫“片马国门学校”。在这里,他们可以学三种语言。
现在的片马口岸,成了中缅贸易的重要通道。缅甸人过来卖玉石、香料,中国人过去卖日用品、农具。街上做生意的,连卖米线的大妈都能说几句缅甸话。有个本地小伙在口岸做外贸,收入是以前种地的五六倍。他笑着说:“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好处,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
如今的片马完全变了样,今年三月,片马举办目瑙纵歌节,四面八方的人都来凑热闹。景颇族姑娘穿着红艳艳的筒裙,小伙子挎着长刀,傈僳族、白族同胞也穿着节日盛装赶来。
![]()
更特别的是,这里有一支全部由妇女组成的“然门然”义警队,120多名妇女参与边境巡逻、调解纠纷,成了边境线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清晨,老人们在广场跳傈僳族舞蹈锻炼身体;年轻人忙着装货发货;孩子们蹦蹦跳跳去上学。
![]()
阳光洒在这片曾经漂泊的土地上,一切都那么温暖,那么有希望。
片马国门学校的操场上,孩子们用三种语言朗读课文。口岸那边货车排成长龙。
![]()
一位老人站在山顶,望着眼前的热闹景象,笑了:“漂泊的孩子总算回家了,这下根不会再断了。”
你有没有想过说的,来评论一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