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初冬的东京,寒意渐浓,一场关于国家命运与个人抉择的激烈争辩在留学生会馆内展开。秋瑾与鲁迅这两位日后将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因日本文部省颁布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而站在了不同立场。该规则对中国留学生的集会、言论乃至书信往来施加严格限制,引发了留学群体的强烈愤慨。
![]()
秋瑾那年三十,在教室里就站起来了,声音特别大,说这学不能上了,必须回国,日本人的新规矩贴在那,她觉得这就是在羞辱人,不能忍,得回去干大事,鲁迅就在边上,才二十四,他听了没吭声,他的意思是再等等,学点真本事,机会总会有的,话还没说完,陈天华投海的消息就来了,那封绝命书,字字都是血,整个气氛一下子就僵住了。
![]()
开追悼会,屋里静悄悄的,秋瑾脚上蹬着双靴子,谁也没想到她会掏出一把刀,直接就插讲台上了,那刀还在那晃,一屋子人全吓傻了,她喘着气说,不能再等了,就是死也要回去干,鲁迅就坐在后头,一句话没说,他心里明白秋瑾,可他觉得光有一腔热血没用,得先让国人脑子醒过来。
这俩人想的根本不是一回事,秋瑾家境好,她爹是当官的,她自己跑来日本就是为了找条出路,觉得不动手肯定没结果,鲁迅家是败落了,他见过的麻木的人太多了,就觉得叫醒这些人比什么都重要,秋瑾那股子劲头,好多革命党人都有,鲁迅后来也说过,他佩服秋瑾,但他不觉得那种死法是对的。
![]()
那次争论没过多久,秋瑾就回了绍兴,拉起队伍搞事情,还办了个女报,每天都在上面写文章,讲女人的权利,讲怎么革命,1907年事情败露,她被抓了,据说走的时候特别镇定,就留下一句“秋风秋雨愁煞人”,鲁迅呢,还留在日本,医是不学了,改拿起笔杆子,他想用文字把人喊醒。
秋瑾没了之后,鲁迅写了篇《药》,里面的那个夏瑜,明眼人都知道说的是谁,他写的就是老百姓拿革命者的血当馒头蘸着吃,那种麻木,鲁迅心里一直有个疙瘩,这么拼命到底值不值,他还说过一句,秋瑾是死于“喝彩”,意思就是牺牲得太早了,被捧得太高,反而没起到该有的作用。
![]()
现在回头看,秋瑾的死,鲁迅的笔,其实都是在做事,只是路子不一样,她走了十二年,辛亥革命就来了,皇帝都没了,鲁迅后来写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一直在揭民族的短,说白了,一个用刀,一个用笔,都在那片黑漆漆的旧中国,划开了一道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