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米高的松树顶端,采塔人脚绑铁扎,徒手攀爬,每一颗松子都沾染着冒险的汗水。
“树上钱串,树下坟圈”,这句在松子采收行业里流传的俗语,戳破了松子昂贵价格背后的残酷真相。
![]()
当我们在休闲时刻品尝着香酥可口的松子时,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些小小的果仁,每一颗都来之不易,承载着采塔人的生命危险。
01 采摘艰辛:每一颗都是“血汗结晶”
在吉林柳河县五道沟林场,采收工人需要爬上数十米高的红松,才能获取珍贵的松塔。
以往,采收松塔完全依赖人工攀爬。工人需徒手登上数十米高的红松,再以长杆击落松塔,不仅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也面临效率低下、漏采率高等问题。
![]()
采塔人的装备简陋得令人心惊——仅凭一个L型铁器,绑在腿上,依靠尖刺扎入松树树干,一步一步攀登到令人眩晕的高度。
“以前爬一棵树要十几分钟,打完下来浑身发抖。”一位采收工人回忆道。这不仅是对体力的考验,更是对勇气和心理素质的极致挑战。
没有亲历者,很难想象那种脚踏几十米高空,全身重量寄托于几个铁刺上的恐惧。正如一位网友所说:“这是真正的血汗钱。”
02 生长漫长:半世纪方能结果
松子价格的昂贵,首先源于其漫长的生长周期。
松树需要生长约50年才会开始结籽,这意味着现在收获的松子,来自半个多世纪前种下的树木。
不仅如此,每颗松塔要经历两个寒暑才能结果,而且每颗松塔只能产出约20颗松子。
![]()
从松花到成熟的松塔,大自然用极其缓慢的节奏,孕育着这林间美味。漫长的生长周期限制了松子的供应量,也推高了它的市场价格。
03 产量稀少:十斤松塔一斤子
松子的低产出率,是推高其价格的又一因素。
约十斤松塔才能产出一斤松子,这种低得出奇的出籽率,令人咋舌。
在正常年份,一片1700亩的红松母树林,年产优质红松籽约为2万公斤。这一产量与市场需求相比,可谓杯水车薪。
![]()
松子产量还受天气、病虫害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不同年份之间产量波动明显。2025年被业内称为“松子小年”,产量不及丰年。
04 加工繁琐:多道工序的精密之旅
松塔从采摘到变成可食用的松子,需要经历复杂的加工流程。
刚采下的松塔不能立即取籽,因为它们富含粘液和水分,需要铺开晾晒7-10天。
之后,松塔还要经过筛选、破壳、烘干、去杂质、五次手选等多道复杂工序,才能成功装进容器。
在中国·东丰松籽食品产业园的现代化车间里,松子要通过清洗机去除表面灰尘和污垢,再经过X光筛选机精准地挑出空壳和不合格的松子。
“只有饱满健康的果仁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
05 产业升级:机械化采收的新尝试
面对传统采收方式的风险和效率低下,林业也在寻求变革。
2025年秋季,柳河县五道沟林场首次引入链轨式升降机参与采收作业。这台“钢铁巨人”能将两名采收工人平稳举至树冠高处,工人手持长杆轻巧操作,一颗颗饱满的松塔便从枝头纷纷落下。
![]()
机械辅助采收的效率约为纯人工方式的5倍,而且基本实现了“应采尽采”,大大减少了遗漏。
“以前工人体力消耗大,高空作业心理压力也大,现在站在机械上操作,稳定又安心,工作效率和质量都提高了。”五道沟林场副场长程立新表示。
06 全球贸易:“松子之都”的跨国生意
中国吉林省的梅河口市,已成为全球重要的松子加工和贸易中心。
梅河口市年加工松子能力达20万吨,果仁成品量约10万吨,占全国产量的70%左右。丰收年可出口近万吨成品仁,出口创汇人民币近15亿元。
这座“松子产业之都”不仅加工本地松子,还从俄罗斯、蒙古国、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收购松子,经过加工后再销往世界各地。
![]()
“中外消费习惯差异明显,中国市场偏好开口松子,国外市场则对松子仁的需求量大。”梅河口市浩成食品公司总经理张俊海介绍。
松子价格的背后,是一场自然馈赠与人类勇气的对话。当你下次品尝松子时,不妨想想那数十米高树上的采塔人,想想那半个世纪的生长等待。
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这钱,是采塔人用生命危险换来的。”而另一位网友则感慨:“原来我们付出的高价,是对冒险者的致敬,也是对自然馈赠的回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