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松子为啥卖这么贵?看完采摘过程,懂了,网友:赚的血汗钱

0
分享至

数十米高的松树顶端,采塔人脚绑铁扎,徒手攀爬,每一颗松子都沾染着冒险的汗水。

“树上钱串,树下坟圈”,这句在松子采收行业里流传的俗语,戳破了松子昂贵价格背后的残酷真相。



当我们在休闲时刻品尝着香酥可口的松子时,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些小小的果仁,每一颗都来之不易,承载着采塔人的生命危险。

01 采摘艰辛:每一颗都是“血汗结晶”

在吉林柳河县五道沟林场,采收工人需要爬上数十米高的红松,才能获取珍贵的松塔。

以往,采收松塔完全依赖人工攀爬。工人需徒手登上数十米高的红松,再以长杆击落松塔,不仅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也面临效率低下、漏采率高等问题。



采塔人的装备简陋得令人心惊——仅凭一个L型铁器,绑在腿上,依靠尖刺扎入松树树干,一步一步攀登到令人眩晕的高度。

“以前爬一棵树要十几分钟,打完下来浑身发抖。”一位采收工人回忆道。这不仅是对体力的考验,更是对勇气和心理素质的极致挑战。

没有亲历者,很难想象那种脚踏几十米高空,全身重量寄托于几个铁刺上的恐惧。正如一位网友所说:“这是真正的血汗钱。”

02 生长漫长:半世纪方能结果

松子价格的昂贵,首先源于其漫长的生长周期。

松树需要生长约50年才会开始结籽,这意味着现在收获的松子,来自半个多世纪前种下的树木。

不仅如此,每颗松塔要经历两个寒暑才能结果,而且每颗松塔只能产出约20颗松子。



从松花到成熟的松塔,大自然用极其缓慢的节奏,孕育着这林间美味。漫长的生长周期限制了松子的供应量,也推高了它的市场价格。

03 产量稀少:十斤松塔一斤子

松子的低产出率,是推高其价格的又一因素。

约十斤松塔才能产出一斤松子,这种低得出奇的出籽率,令人咋舌。

在正常年份,一片1700亩的红松母树林,年产优质红松籽约为2万公斤。这一产量与市场需求相比,可谓杯水车薪。



松子产量还受天气、病虫害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不同年份之间产量波动明显。2025年被业内称为“松子小年”,产量不及丰年。

04 加工繁琐:多道工序的精密之旅

松塔从采摘到变成可食用的松子,需要经历复杂的加工流程。

刚采下的松塔不能立即取籽,因为它们富含粘液和水分,需要铺开晾晒7-10天

之后,松塔还要经过筛选、破壳、烘干、去杂质、五次手选等多道复杂工序,才能成功装进容器。

在中国·东丰松籽食品产业园的现代化车间里,松子要通过清洗机去除表面灰尘和污垢,再经过X光筛选机精准地挑出空壳和不合格的松子。

“只有饱满健康的果仁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

05 产业升级:机械化采收的新尝试

面对传统采收方式的风险和效率低下,林业也在寻求变革。

2025年秋季,柳河县五道沟林场首次引入链轨式升降机参与采收作业。这台“钢铁巨人”能将两名采收工人平稳举至树冠高处,工人手持长杆轻巧操作,一颗颗饱满的松塔便从枝头纷纷落下。



机械辅助采收的效率约为纯人工方式的5倍,而且基本实现了“应采尽采”,大大减少了遗漏。

“以前工人体力消耗大,高空作业心理压力也大,现在站在机械上操作,稳定又安心,工作效率和质量都提高了。”五道沟林场副场长程立新表示。

06 全球贸易:“松子之都”的跨国生意

中国吉林省的梅河口市,已成为全球重要的松子加工和贸易中心。

梅河口市年加工松子能力达20万吨,果仁成品量约10万吨,占全国产量的70%左右。丰收年可出口近万吨成品仁,出口创汇人民币近15亿元

这座“松子产业之都”不仅加工本地松子,还从俄罗斯、蒙古国、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收购松子,经过加工后再销往世界各地。



“中外消费习惯差异明显,中国市场偏好开口松子,国外市场则对松子仁的需求量大。”梅河口市浩成食品公司总经理张俊海介绍。

松子价格的背后,是一场自然馈赠与人类勇气的对话。当你下次品尝松子时,不妨想想那数十米高树上的采塔人,想想那半个世纪的生长等待。

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这钱,是采塔人用生命危险换来的。”而另一位网友则感慨:“原来我们付出的高价,是对冒险者的致敬,也是对自然馈赠的回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浙经贸的三分钟战士大二弟弟火了

浙经贸的三分钟战士大二弟弟火了

杭城村叔
2025-09-11 12:54:47
“世界第一美少年”伯恩·安德森去世,享年70岁,美貌成一生诅咒

“世界第一美少年”伯恩·安德森去世,享年70岁,美貌成一生诅咒

韩小娱
2025-10-27 10:17:32
1985年,FBI特工因航班延误发现破绽,致潜伏37年的红色谍王被捕

1985年,FBI特工因航班延误发现破绽,致潜伏37年的红色谍王被捕

干史人
2024-10-02 07:40:03
中美会谈结束,特朗普表态,美财长:中国稀土限制,将推迟一年

中美会谈结束,特朗普表态,美财长:中国稀土限制,将推迟一年

时时有聊
2025-10-27 08:42:00
梅德韦杰夫本是普京接班人,为何如今却被边缘化了?起因是卡扎菲

梅德韦杰夫本是普京接班人,为何如今却被边缘化了?起因是卡扎菲

近史博览
2025-10-25 17:26:28
周末打“虎”,重庆市副市长任上被查!今年以来已有49名中管干部落马

周末打“虎”,重庆市副市长任上被查!今年以来已有49名中管干部落马

上观新闻
2025-10-27 15:30:06
绝不姑息!国家出手逮捕的4位华人首富,原因曝光下才知罪有应得

绝不姑息!国家出手逮捕的4位华人首富,原因曝光下才知罪有应得

朗威谈星座
2025-10-15 01:16:41
竞争宝马7系,奔驰突然上市新车,89.88万起

竞争宝马7系,奔驰突然上市新车,89.88万起

高科技爱好者
2025-10-27 22:47:36
大连市市长陈绍旺,赴任住建部

大连市市长陈绍旺,赴任住建部

新京报
2025-10-27 19:01:14
外媒证实杨振宁大儿子已经去世,去年12月死在国外家中,死因曝光

外媒证实杨振宁大儿子已经去世,去年12月死在国外家中,死因曝光

古希腊掌管松饼的神
2025-10-25 16:01:03
10月27日俄乌最新:10000乌军被包围?

10月27日俄乌最新:10000乌军被包围?

西楼饮月
2025-10-27 19:02:48
比低空经济还猛!十五五将聚焦深地经济  八大“铲子股”已起飞

比低空经济还猛!十五五将聚焦深地经济 八大“铲子股”已起飞

元芳说投资
2025-10-27 07:00:13
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孙浩明被查

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孙浩明被查

新京报
2025-10-27 15:15:09
丁元英:性格太软的人要明白,反击最好的方式不是翻脸,而是....

丁元英:性格太软的人要明白,反击最好的方式不是翻脸,而是....

诗词中国
2025-10-13 19:06:18
于和伟等3位演员因《沉默的荣耀》遭殃,余皑磊最冤

于和伟等3位演员因《沉默的荣耀》遭殃,余皑磊最冤

枫尘余往逝
2025-10-27 19:04:26
53岁柯蓝北京素颜,鼻孔外翻嘴角下垂脸色暗黄,与黄志忠还在一起

53岁柯蓝北京素颜,鼻孔外翻嘴角下垂脸色暗黄,与黄志忠还在一起

小咪侃娱圈
2025-10-24 09:51:51
吴千语/施伯雄逛街曝光!男方发福被指像大叔,结婚两年未育仍甜蜜

吴千语/施伯雄逛街曝光!男方发福被指像大叔,结婚两年未育仍甜蜜

今古深日报
2025-10-27 10:17:33
发现一个现象:凡是结婚不主动要彩礼的女方家庭,一般是以下三种

发现一个现象:凡是结婚不主动要彩礼的女方家庭,一般是以下三种

文雅笔墨
2025-10-27 09:25:14
“零负面”报道的社会舆论,究竟有多可怕?

“零负面”报道的社会舆论,究竟有多可怕?

反做空一线
2025-10-28 00:25:54
一切崩塌都是迟早的事,你要早作准备。

一切崩塌都是迟早的事,你要早作准备。

爱吃糖的猫cat
2025-10-16 19:41:43
2025-10-28 04:48:49
小谈食刻美食 incentive-icons
小谈食刻美食
专注美食菜谱,美食视频
7369文章数 501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14岁男生嬉闹时被女同学打中左胸心跳骤停 如今瘫痪

头条要闻

14岁男生嬉闹时被女同学打中左胸心跳骤停 如今瘫痪

体育要闻

尤文官宣!图多尔下课,仅执教218天,8战不胜意甲仅排第8

娱乐要闻

“夺女”成功 章子怡成女儿唯一监护人

财经要闻

重磅!潘功胜、李云泽、吴清最新发声

科技要闻

最后一个没有广告的地图,要消失了

汽车要闻

对话苏伟铭:绝地反击,雷诺的一剂「中国良方」

态度原创

数码
房产
艺术
旅游
教育

数码要闻

我们年中推荐的游戏本,现在变得更香了

房产要闻

出生率又又又全国前列!海南人,究竟多敢生!

艺术要闻

故宫珍藏的墨迹《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这才是地道的魏晋写法

旅游要闻

热闻|清明假期将至,热门目的地有哪些?

教育要闻

别相信“高三逆袭”,多数人连起跑线都没踩稳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