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9 日晚,李湘与王岳伦的社交动态先后刷屏 ——20 点 17 分,李湘发布一条仅含王诗龄国际绘画金奖证书与作品图的内容,文案简洁;20 点 19 分,王岳伦转发该动态并附加一张画室合影,画面中 15 岁的王诗龄站在获奖作品前微笑。这两分钟的时间差,不仅让网友惊叹于这对离异三年夫妻的默契,更让大众重新审视 “富养公主” 王诗龄的成长:那个曾因《爸爸去哪儿》被贴上 “星二代娇娃” 标签的孩子,早已凭借画笔蜕变为实力派创作者,而她的成长背后,既有三代艺术传承的底蕴,更有父母离异后不减分毫的用心陪伴。
一、离异三年的体面:两分钟差别的 “合体” 祝福
2021 年李湘与王岳伦官宣离婚时,外界普遍猜测两人会像娱乐圈多数离异夫妻般陷入 “资源争夺” 或 “舆论互撕”—— 毕竟此前不乏离异明星因孩子教育、财产分割闹得沸沸扬扬的案例。但事实却出乎预料:两人共同持有公司股份,重大决策保持沟通;孩子的学校选择、兴趣培养,始终共同商议;就连晒女儿动态,也默契地避开了 “争抢话语权” 的尴尬。
10 月 9 日的 “夺金官宣”,更是将这份体面推向公众视野。李湘的动态页面,没有多余文字,仅两张图片占据主要版面:左侧是 “维多利亚国际青少年美术大赛金奖” 证书,烫金字体在深色背景上格外醒目,证书编号与评审签名清晰可辨;右侧是获奖作品《蝾螈》的完整画面,深色画布上,蝾螈伏在湿润的石块上,周围点缀着细小的苔藓与水珠。这种 “用作品说话” 的简洁,恰如其一贯的风格 —— 不刻意煽情,却让喜悦直白传递。
两分钟后,王岳伦的转发动态多了一份温度。他附加的画室合影里,王诗龄穿着简单的白色卫衣,头发随意扎成马尾,右手轻轻搭在画框边缘,嘴角扬起自然的弧度。画室背景里,散落着几支画笔与调色盘,墙上贴满她的练习稿,其中一张半成品的风景素描,铅笔线条还带着未完成的粗糙感。阳光透过画室的落地窗,在她身后投下淡淡的光影,眼神里的明亮与自信,与早年《爸爸去哪儿》里那个躲在爸爸身后的软糯小女孩判若两人。
没有热搜预热,没有团队炒作,两人的动态如同寻常父母分享孩子成绩般平静。网友在评论区留言:“这才是离异家庭该有的样子,把‘前夫前妻’的身份放一边,只做孩子的爸妈”“两分钟的时间差,不是巧合,是都把孩子的荣誉放在了心上”。这种不掺杂私人矛盾、只聚焦孩子成长的态度,在充满利益纠葛的娱乐圈,显得格外难得。
二、从 “富养质疑” 到金奖得主:画笔打破的标签困局
提及王诗龄,不少人仍停留在《爸爸去哪儿》的记忆里 —— 那个穿着奢侈品牌童装、被李湘带着出入高端场合的 “小公主”。早年李湘分享女儿国际学校学费(每年超 20 万)、定制膳食(营养师专属搭配)时,网络上满是 “太娇惯”“花钱买履历” 的质疑,甚至有人断言 “她的成绩都是父母砸钱堆出来的”。
但 2024 年维多利亚国际青少年美术大赛的金奖,彻底打破了这些刻板印象。该赛事的含金量在业内有口皆碑:2023 年收到全球 5200 余幅参赛作品,经匿名评审(评委仅见作品编号,不知作者身份)后,仅 312 幅进入决赛,最终金奖获得者不足 50 人。王诗龄的参赛作品《蝾螈》,更是以细腻的细节与独特的视角征服评委 —— 将画面放大后可见,蝾螈背部的鳞片纹理清晰,每一片鳞片边缘都泛着淡淡的光泽,仿佛刚从水中捞出;鳞片上的水珠用白色颜料点染,底部衬着浅灰色阴影,立体感十足;石块缝隙里的苔藓,用深浅不一的绿色笔触叠加,连细小的叶片脉络都清晰可辨。
赛事评委在点评中写道:“作品不仅展现了扎实的绘画技巧,更能看到创作者对生命的独特理解 —— 蝾螈的眼神带着警觉与灵动,水珠与苔藓的搭配让画面充满生机,这不是简单的‘写实复刻’,而是注入了情感的创作。” 更值得关注的是,该作品还将随赛事优秀作品展,先后在法国卢浮宫附属展厅与德国斯万城堡展出 —— 这是国际艺术领域对其创作能力的认可,绝非 “砸钱就能获得” 的荣誉。
回溯王诗龄的绘画之路,这份成绩并非偶然。9 岁时,她的一幅《孔雀》油画就在慈善拍卖会上以 12 万元成交,当时有人质疑 “炒作”,但此后数年,她从未借绘画博流量:不参与综艺里的才艺展示,不开启直播带货,甚至很少在社交平台分享画作,只是默默在画室练习。据王岳伦身边人透露,王诗龄每天放学后会在画室待 2 小时,周末更是能从上午 9 点画到下午 5 点,“有时候画到兴起,连吃饭都要催好几次”。这种 “闷头深耕” 的态度,让她逐渐摆脱了 “星二代”“富家女” 的标签,用画笔证明自己 “是王诗龄,不是李湘和王岳伦的附属品”。
三、三代人的艺术传承:不强迫的热爱才是最好的滋养
王诗龄对绘画的热爱,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源于家族三代人的 “画笔传承”。她的爷爷王晖,是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资深艺术家,早年师从吴冠中先生,擅长中国山水画与油画,作品曾被中国美术馆、新加坡国家美术馆等机构收藏。王诗龄幼年时,爷爷常抱着她坐在画案前,用手指着画册里的作品,轻声讲解 “这片山水用了什么皴法”“这幅油画的光影怎么铺陈”。那些关于色彩、线条的启蒙,像种子般悄悄埋进她的心里。
父亲王岳伦的影响同样深远。虽以导演身份被大众熟知,但王岳伦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早年还曾从事海报设计工作,为《卧虎藏龙》《英雄》等电影设计过宣传海报,对视觉艺术有着专业的敏感度。他从不对王诗龄说 “你必须学画画”,而是用 “陪伴” 引导:周末带她去美术馆看展,会蹲下来和她一起观察画作细节,问她 “你觉得这幅画里的人在想什么”;陪她在画室创作时,不会指手画脚,只是在她遇到瓶颈时,递上一杯温水,轻声说 “没关系,换个角度试试”。有一次,王诗龄因画不好蝾螈的眼睛而发脾气,把画笔扔在地上,王岳伦没有批评,而是拿起画笔,在草稿纸上画了不同角度的眼睛,笑着说 “你看,眼睛可以有很多种画法,找到你觉得最像的就好”。
母亲李湘则扮演着 “资源支持者” 的角色,却从不盲目 “砸钱”。她为女儿挑选的绘画老师,不是 “名气最大” 的,而是 “最懂孩子” 的 —— 这位老师曾是儿童美术教育专家,擅长引导孩子观察生活,而非灌输技巧;为女儿选择比赛时,会提前研究赛事章程,确保赛事公平性与专业性,避免 “商业性质的野鸡比赛”;女儿画累了想休息时,从不会说 “你必须画完”,而是尊重她的节奏。这种 “不强迫、不焦虑” 的养育方式,让王诗龄的绘画热情始终保持纯粹,没有被 “必须拿奖”“必须优秀” 的压力吞噬。
在这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里,没有 “三代传承必须怎样” 的枷锁,只有 “你喜欢就好” 的包容。王诗龄想画抽象画时,家里的墙面就成了她的画布;想尝试写实风格时,王岳伦会陪她去公园观察昆虫;想参加比赛时,李湘会帮她整理作品资料。这种自由的成长环境,比任何昂贵的画笔、高端的课程都更珍贵 —— 它让王诗龄明白,画画不是 “任务”,而是 “表达自己的方式”。
四、争议背后的真相:离异家庭与富养的正确打开方式
王诗龄获奖后,网络上仍不乏质疑声:有人说 “这种国际比赛交钱就能拿奖”,但查阅赛事官网可知,该比赛参赛费仅 600 元人民币,2023 年中国参赛者占比 40%,金奖获得者仅 8 人,且获奖名单需经国际评审团二次审核,不存在 “花钱买奖” 的可能;有人说 “她靠的是爷爷和爸爸的艺术光环”,但卢浮宫展出的作品摆在眼前,细腻的笔触、独特的视角,是 “光环” 无法替代的实力;还有人说 “她只是运气好”,却忽略了她九岁至今从未间断的练习,忽略了她为画好《蝾螈》反复观察、修改十几次的努力。
这些争议,恰恰戳破了当下社会对 “离异家庭” 与 “富养” 的两大误区:其一,“离异家庭的孩子必然缺爱”—— 李湘与王岳伦虽已分开,但对王诗龄的陪伴从未缺席:李湘会陪她去英国参加艺术夏令营,王岳伦会在她生日时飞过去陪她吹蜡烛;孩子的家长会,两人会轮流参加;孩子遇到问题时,会共同商议解决方案。他们用行动证明,家庭是否完整,不在于父母是否在一起,而在于父母是否用心爱孩子。其二,“富养就是砸钱”—— 李湘的 “富养”,不是给孩子买最贵的衣服、最豪华的玩具,而是给她最好的教育资源、最自由的成长空间;王岳伦的 “富养”,不是用物质满足孩子,而是用陪伴与耐心滋养孩子的心灵。这种 “精神与物质并重,却不偏废” 的富养,才是真正的 “会养孩子”。
反观当下不少家庭的教育现状:有的父母为了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强迫孩子学十几门才艺,却从未问过孩子是否喜欢;有的父母离异后,把孩子当成 “报复对方的工具”,在孩子面前诋毁对方;有的父母盲目 “富养”,给孩子买奢侈品,却忽略了品德与兴趣的培养。王诗龄的成长,恰好给这些家庭提供了参考 —— 孩子的成功,不是靠 “逼” 出来的,也不是靠 “砸钱” 砸出来的,而是靠 “天赋 + 支持 + 尊重” 共同浇灌的结果。
近期,王诗龄的《蝾螈》已运抵法国,即将开启卢浮宫的展出之旅。她在社交平台分享了一张打包画作的照片:画框被泡沫纸仔细包裹,她戴着白色手套,轻轻抚摸画框边缘,眼神里满是期待。李湘与王岳伦都在这条动态下点了赞,没有多余的评论,却藏着父母对孩子最深的骄傲。未来,王诗龄或许还会面临更多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艺术的道路上,她会继续用画笔表达自己,而那两分钟差别的祝福,也会成为她成长中最温暖的底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