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川马口的那片湖泊,如今在旅游宣传中被称作“天屿湖”,可在老辈人的记忆里,它永远是“白石湖”——一个镌刻着南宋词人姜夔生命印记的名字。这方水土与这位文化巨匠的羁绊,本是汉川最珍贵的文化遗产,却在资本的浪潮中悄然褪色。
![]()
白石湖的历史荣光,系于姜夔的少年岁月。南宋绍兴年间,姜夔之父客死汉川县令任上,十四岁的少年孤苦无依,幸得嫁居白石湖畔的姐姐收留,在山阳村度过了求学苦读的青春时光。
这段寄人篱下却亲近自然的岁月,成为姜夔创作的精神源头,他在词中追忆“荡舟采菱、举火罝兔”的生活,那份对汉川山水的眷恋跃然纸上。
成年后漂泊江湖的姜夔自号“白石道人”,虽史料未明确其号与湖名的直接关联,但当地姜家岭的姜氏后裔、古籍中“白湖”的记载,都印证着这片湖泊与文化大师的深厚渊源。
更难得的是,姜夔留存的十七首注有乐谱的词作,是现存唯一完整的南宋乐谱资料,其“清空骚雅”的词风影响深远,被后世誉为“词中之圣”。
![]()
湖泊更名的转折,始于十余年前的温泉发现。地质勘探中探明的优质温泉资源,让汉川看到了文旅开发的商机。
2010年,福建达利集团携逾百亿元投资签约入驻,白石湖随之被冠名为“天屿湖”,开启了所谓的“蝶变之路”。
开发商宣称要“打磨艺术品”,规划出“两环三岛、八公园”的格局,配套温泉中心、高尔夫球场等设施,目标是打造“武汉后花园”和国家级度假区。
2024年,达利集团再投50亿元建设文旅小镇,试图构建“中部天屿湖”的高端文旅格局,预计年接待游客可达500万人次。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开发中,文化传承成了被牺牲的代价。
![]()
当地老人仍固执地称其为白石湖,提及更名便唏嘘不已:“少了‘白石’二字,姜夔的故事跟谁讲?”
网友在社交平台直言:“用流水线的‘天屿湖’取代有千年底蕴的‘白石湖’,是对历史的漠视。”更具讽刺的是,开发商虽建了美术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却对真正的本土文化遗产视而不见——汉川公园石柱上刻着的姜夔词作,竟与汉川无关。
这种舍本逐末的“文化包装”,暴露了资本对历史的无知与傲慢。
从天屿湖的当前发展轨迹与同类案例的经验来看,这一改名事件的后续走向暗藏多重隐忧与微弱转机。
资本主导的“文化包装”或将愈演愈烈,但内核仍会空洞化。达利集团正加紧建设方美术馆、天空图书馆等25类文化与游乐场景,试图打造“华中人文艺术胜地”。
![]()
可以预见,未来景区可能会零星植入姜夔元素,比如在美术馆举办相关主题展览,或在导游词中增添碎片化的历史介绍,但这绝非对文化根脉的真正复归。
就像黄山改名后用水泥复刻徽派建筑却忽视真古宅保护一样,天屿湖的文化建设更可能是服务于“高端度假”定位的商业点缀,目的是提升物业售价与游客消费意愿,而非传承白石湖的历史记忆。
地方治理层面可能出现“补救式保护”,但难以扭转文化割裂的本质。汉川市近年已启动文物保护专项行动,将34处文物补立保护标志,64处文保单位纳入资源数据库。
这种保护意识的觉醒,或许会推动当地在天屿湖景区内设立“白石湖历史纪念标识”,或在地方文旅宣传中重新提及姜夔与湖泊的渊源。但“天屿湖”作为已固化的商业品牌,涉及百亿级投资的项目定位与市场认知,短期内不可能恢复原名。
最终可能形成类似“歙县仍称徽州文化载体”的尴尬局面,出现“景区名天屿湖、历史名白石湖”的双重叙事,反而加剧公众的认知混乱。
![]()
公众记忆的传承将逐渐出现断层,历史符号可能被彻底稀释。如今仍能讲述白石湖故事的多是中老年群体,随着时间推移,新一代居民与游客接受的将是“天屿湖”的既定认知。
就像“永昌”改名“保山”后,年轻一代对汉唐边疆历史的记忆逐渐消散一样,再过数十年,姜夔与白石湖的关联可能仅留存于学术文献中,成为少数文化研究者的冷僻话题。
景区年超百万的客流量,反而会加速“天屿湖”这一商业名称的传播,进一步挤压“白石湖”的生存空间。
最值得期待的转机,或许在于民间与学界的持续发声推动文化觉醒。从黄山启动“徽州文化标识体系”建设后文化旅游收入增长37%的案例来看,当商业开发进入稳定期,市场可能会倒逼开发者重新审视本土文化的价值。
若汉川学者、姜氏后裔与民间人士能持续呼吁,结合马口窑遗址等其他文保工作的推进,或许能推动建立专门的“白石湖历史陈列馆”,或在学校教育中纳入相关乡土课程。但这种转机的实现,需要跨越资本利益与行政惯性的双重阻碍,难度可想而知。
天屿湖的“成功”背后,是文化根脉的断裂。达利集团收获了旅游收益,地方政府得到了经济数据,可汉川永远失去了最独特的文化标识。
姜夔的少年往事、“白石道人”的精神象征,这些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财富,在“发展经济”的口号下被轻易舍弃。
![]()
当“天屿湖”的招牌越来越亮,白石湖的记忆却越来越模糊。这场更名闹剧警示我们:经济发展不该以文化失忆为代价。
资本可以打造游乐设施,却造不出历史底蕴;政策可以扶持旅游项目,却扶不起断裂的传承。唯有守护好白石湖这样的文化地标,才能让城市在发展中守住灵魂,避免陷入数典忘祖的悲哀。
而这份守护,不仅需要拒绝“改名换姓”的短视行为,更需要在开发之初就将文化传承植入根基,让历史与未来真正共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