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南旧事》:30+焦虑、育儿崩溃?这本书治愈了我的“大人病”
文 | 阅微
深夜,当孩子熟睡,书桌前的我,思绪却像北京胡同的骆驼队,慢悠悠地在记忆里踱步。职场压力、育儿焦虑、身材走形……这些“大人世界”的烦恼,常常压得我喘不过气。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在某个瞬间,突然渴望回到那个纯真无忧的童年,去寻找一份久违的宁静和力量?
![]()
最近,我重读了林海音先生的《城南旧事》。这本书,就像一场温柔的童年梦,将我带回了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城南。在那里,我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己——那个名叫英子的小女孩,用她澄澈的眼睛,打量着大人的悲欢离合,却也因此收获了面对生活变迁的勇气。如果说有什么书能治愈我们这些在多重角色中挣扎的女性,那一定是它了。
核心内容阐述
《城南旧事》并非波澜壮阔的史诗,它只是林海音先生童年生活的点滴回忆,由《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和《爸爸的花儿落了》五个独立又互相关联的故事串联而成。但恰恰是这些“旧事”,透过小英子纯真而敏感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那些深藏于成人世界里的温情、无奈与成长。
![]()
我尤其被书中的“离别”主题深深触动。英子生命中遇到的那些“奇怪”的人,无论是惠安馆疯疯癫癫却心地善良的秀贞,还是为了供弟弟读书而去做小偷的年轻人,或是最终随丈夫回乡的宋妈,都在她不经意的凝视中,悄然走出了她的生活。这些离别,对于一个孩子而言,是最初的迷茫,是淡淡的忧伤,更是她感知生命流动、学会面对失去的启蒙。
【金句闪光】“我从不知道什么叫忧愁,什么叫离别,什么叫成长。可我慢慢地,好像懂了。”
这让阅微我想到,我们职场女性,又何尝不是在一次次的“离别”中成长?可能是项目收尾后的怅然若失,是同事离职后的空缺与不舍,亦或是告别一种旧有的工作模式,迎接AI时代带来的新挑战。每一次告别,都像英子告别她的玩伴一样,带着不舍,却也强迫我们去适应、去学习、去变得更强大。而作为宝妈,我们更是不断经历着与孩子每个阶段的“告别”:告别小婴儿的依赖,迎来蹒跚学步的独立;告别牙牙学语的稚嫩,迎来天真提问的成长。每一次放手,都是一次爱的离别,也是我们作为母亲的成长。
![]()
书中,英子对复杂人性的纯粹理解,也让我看到了化解焦虑的另一种可能。她眼中的秀贞不是疯子,而是被爱所伤的可怜人;她看到的小偷也不是全然的坏人,他有供养弟弟读书的善意。英子没有被成人世界的条条框框所束缚,她只是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去感受他人的痛苦与善意。
【值得收藏】“爸爸说,我是小孩子,不该管大人的事。但我看见了,听见了,就想知道为什么。”
这份好奇与不设防,何尝不是我们现代女性所缺失的?我们常常因为害怕被伤害,而给自己设下重重壁垒;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新的可能。英子却在懵懂中,用她的纯真去触碰成人世界的边缘,用她的善良去理解那些被世俗定义的人。这种穿透表象看本质的能力,对于身处复杂职场环境的我们而言,无疑是一剂清醒剂。它提醒我们,评判一件事或一个人,不要只看表面,更要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和动因。在育儿过程中,孩子的天真也常常能反过来教育我们,用更简单、更开放的心态去面对挑战。
![]()
最让我感触良多的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这一章。父亲的离世,标志着英子童年的结束。她要开始承担起家庭的责任,照顾弟妹。这种骤然的成长,带着一丝难以言说的悲伤,却又蕴含着坚韧的力量。
价值升华与互动引导
《城南旧事》以温婉的笔触,讲述了小女孩英子从懵懂走向成熟的成长历程,也映射出大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它提醒我: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境遇,都要保持一份孩童般的纯真与好奇,去观察,去感受,去理解。那些看似琐碎的“旧事”,往往藏着人生最深刻的道理,指引我们学会面对失去,学会理解人性,最终学会如何勇敢地长大,成为一个有力量、有温度的女性。
读完这本书,哪个瞬间让你最想拥抱自己的童年?或者,你在面对生活中的“离别”和“不确定”时,是怎样找到自己的力量的?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聊聊你的故事。
如果你也正被生活的琐碎和焦虑所困扰,不妨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你身边的姐妹,让《城南旧事》的温柔与力量,治愈更多“大人病”,一起在阅读中找回内心的平静与澄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