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的妻子是西安人,我们在家百分之百地说中文。她总是用中文跟我家三只猫说话,如果我对它们说泰语,它们是听不懂的,所以我也不得不用中文跟猫说话。”
这位和家猫说中文的泰国学者名叫洪文发(Sittithep Eaksittipong),是一名华裔泰国人。和中国的血脉与文化亲缘,是洪文发进行泰国华人社群研究的起点,并贯穿于他日后穿梭于泰国、中国、新加坡、美国之间求学的日子里。
由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带大的他,记得幼时的自己是见惯了满屋子的汉字,听惯了老人们说潮州话的。“有时候我也试着说潮州话或普通话,让他们感觉好点。”曾在中国读高中的爷爷有时用普通话和他交流,并希望他能够学点中文。
20世纪90年代末,洪文发开始去周末学校系统性地学习中文,“那时候中文学习在泰国开始兴起,我想我算是第一批或第二批开始学习中文的人”。虽然因为学业的压力,中文的学习一直断断续续,但上大学后,他再次修读了中文课。经过多年的学习,如今的他,已经可以顺利在国际会议中用中文演讲。
味觉,是另一条记忆的线索。他记得,老人们在家倾向于做中餐,“我第一次吃烧卖,大概是五六岁的时候吧”。儿时的味觉记忆,成年后依然留存。到新加坡读博的第一天,洪文发就想买点烧卖,没想到中文帮上了大忙,“卖烧卖的阿姨英语口音重,我听不懂。但我很快发现她是新加坡华人,所以我开始说普通话。这下我们很快理解了对方,一切在一分钟内就搞定了”。
除了语言和味觉,过年也是他的文化记忆。“到了春节期间,只有有中国祖先的人才会保持过年的习惯,特别是孩子,就更不愿意错过这个节日了。为什么呢?因为孩子们会收到很多红包。所以我那时连续好几年为了过年跟学校请假。老师总是抖抖肩笑着说,‘没关系,他是泰籍华人,过年嘛’。”后来,过年的习惯并未在年岁渐长的忙碌日常中消失,每逢春节,他仍然和妻子一起回妻子的老家西安过年。
![]()
2014年2月,洪文发回到太太的老家西安过年。
致力于研究中泰之间“流动”的人与思想的洪文发,不知不觉地也成为一位在不同国家之间“流动”的文化使者。
在哈佛燕京学社访学期间,他遇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倾向于提出不同视角下的问题。”谈及全球视角,他提到费正清先生,“要理解中国,我们需要不同国家的人带着不同的视角来,那将给我们一个更全面的关于中国的图景。”如今,身为清迈大学人文学院人文学术服务中心主任,洪文发认为,需要培养年轻一代“从全球视角看问题的技能,只有具备全球视角、能认识到世界不是零和博弈,才可能实现合作”。
![]()
2018年6月,洪文发在上海参加哈佛燕京学社90周年校友学术会议。
在他看来,对话不仅发生在学术层面,也发生于公共文化与个体交往之中。他注意到“横空出世”的Labubu,“并不来自政府倡议,但它成了中国的新名片”。与一位曾读过他著作的中国外交官互相答疑的友情,更是让他相信:“个体之间的信任和连接,力量不容小觑——它开始于一个问题的解答,催生出一篇论文、一部著作,最终可能产生公共影响,触及成千上万的读者。”
原标题:《青年研究者洪文发:跟家猫说中文,希望年轻一代用全球视角看问题》
栏目主编:王珍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编辑邮箱:shhgcsxh@163.com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蒋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