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特:
阳明心学是自由主义吧?致良知,人人个体自主。主观自主。那个良知就是个体逼近的真理,没有客观标准。打破集体标准,自设标准,还不是自由主义?自我维度的真理,也是以客观现实为参照的,客观现实世界是主观认知世界,唯一的参照标准……人人按照自己的良知表达价值主张。
阳明心学是对仁义的背叛,仁义是集体标准,以结果论的。至于反映什么程度,那个个体的自由。所以阳明心学是孔子仁义的反面。你深挖下致良知吧。去掉道德,看集体人格,个体自由人格。致良知,致个体心,信自己,至于结果不重要,孔子的仁义却以结果的论的。儒教的后人努力的结果是把集体标准,改造为个体标准,进入自由主义。集体人体,是社会格,圣人标准致。良知,良知即内在神。他实质是突破性的创新,自由主义的立说人。
![]()
沐夏:
阳明心学是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理论基础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强调个人的修养和道德实践是为了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和实现社会的和谐所以着眼点还是在于社会秩序。如果你们更好的理解了儒家,它是基于社会秩序稳定而出来的一种集体主义的道德人格,就能理解儒家士人是没有独立人格的。即便是儒家提倡个人要修养道德,最终目标也是着眼于维护社会秩序。所以这是一种社会人格,它不是独立人格。
阳明心学与儒家仁义并不反面,终极目标一致,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致良知也是道德人格。道德人格是被社会规训的人格。
独立人格可不是社会道德规训你要怎么样就怎么样,独立人格是完全自主自发的行为,与道德人格是两码事。独立人格,是现代人格。道德人格,是前现代人格。独立人格是有自主的思考,经过思考,哪种社会道德可以遵循由独立人格者自己定义,而不是别人告诉你需要遵守什么道德。独立人格者行为自主自发,不被他人定义,道德人格则是社会规训你遵守的社会人格。
道德规范是平衡个体与社会的必要措施,独立人格者也会考虑平衡,而不是一味自我。对道德人格可以有,但不能只有道德人格,需要独立人格的平衡。阳明那也是社会规训的道德人格,不是让每个个体自己可以有不同的道德思考。儒家所有传承者都没有跳出权威说教的范畴。王阳明也是给了一个道德模板的,他把自己的良知思考说教给他人,而不是尊重他人对良知的不同思考。
王阳明所谓的提倡独立思考,他也是给了一个儒家的模板的。他的意思是要在儒家的道德观念的基础上让你去独立思考,而不是说你完全可以随心所欲,自己独立去定义道德。这跟西方的独立思考是不一样的。所以王阳明他讨论的独立思考是基于道德人格在进行独立思考,道德人格它本来就是一个社会规训的模板,你在这个模板下,你去独立思考,没说要你超出这个范围。道德人格本来就是一种集体叙事,你基于道德人格去集体叙事,说什么独立思考,那就不是真正的独立思考。
王阳明的独立思考基础和目的:基于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以“良知”为核心。良知是人内心固有的道德意识和判断能力,是天理在人心中的体现。王阳明强调通过内心的反思和体悟来发现和践行良知,这种独立思考是为了实现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和谐。是为了达到道德上的完善,成为“圣贤”。他希望通过独立思考,让人们能够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做出符合道德的判断和选择,从而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王阳明也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叙事,道德人格的建立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
现代的独立思考:主要基于个人主义和理性主义传统,强调个人的自主性和理性能力。西方的独立思考更多地是基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对真理的追求,以个人的利益和幸福为出发点。是为了追求真理和知识,实现个人的自我实现和幸福。西方的独立思考鼓励人们通过理性的分析和批判,对传统观念和权威进行质疑,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王阳明的独立思考内容和范围:主要集中在道德伦理领域,关注的是人内心的道德意识和行为的道德性。王阳明认为,通过独立思考,人们可以发现自己的良知,从而做出符合道德的判断和选择。虽然王阳明也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但他所关注的范围主要是道德伦理领域,对其他领域的思考相对较少。
现代的独立思考内容和范围: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哲学、科学、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西方的独立思考不仅关注道德伦理问题,还关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对真理的追求。西方的独立思考鼓励人们在各个领域进行探索和创新,对传统观念和权威进行质疑和批判,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王阳明的独立思考态度与举例:虽然王阳明强调独立思考,但他并没有完全否定儒家经典和圣贤的权威。他认为,儒家经典和圣贤的教导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但人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而应该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体悟来判断其是否符合自己的良知。王阳明曾说:“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这表明他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但也并没有完全否定儒家经典和圣贤的权威。
现代的独立思考态度和举例:西方的独立思考更加强调对权威的质疑和批判,鼓励人们打破传统观念和权威的束缚,追求真理和知识。西方的哲学传统中,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就是通过质疑和对话来引导人们进行独立思考,从而发现真理。西方哲学家对苏格拉底、柏拉图等祖师爷的批评和反思,体现了他们对权威的质疑和批判精神。这种精神在西方哲学中一直被传承和发扬,推动了西方哲学的发展和进步
王阳明的独立思考方式与方法:王阳明的独立思考更注重内心的体悟和反思,强调通过“致良知”来实现个人的道德修养。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内心的反思和体悟来发现自己的良知,从而做出符合道德的判断和选择。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认为知识和行动是不可分割的。他强调人们在思考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理论的学习,还要关注实践的行动,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现代的独立思考的方式与方法:西方的独立思考更注重理性的分析和批判,强调通过逻辑推理和实证研究来发现真理。西方的哲学传统中,逻辑学和科学方法的发展为独立思考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方法。西方的独立思考鼓励人们通过实验、观察、推理等方法来认识世界,对传统观念和权威进行质疑和批判。这种思考方式和方法在西方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推动了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总之,王阳明的独立思考基于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强调通过内心的反思和体悟来发现和践行良知,以实现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和谐;而西方的独立思考则基于个人主义和理性主义传统,强调通过理性的分析和批判来追求真理和知识,以实现个人的自我实现和幸福。
![]()
南方在野:
有见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一套思维与自由主义思想完全是背道而驰的,是一种集体主义观念[强]。既不能正确认识世界,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阳明心学,与自由主义毫无关系。
推进者:
王阳明把跪皇帝设定天理和良知。把跪皇帝作为“知行合一”的内核。知:(皇帝的)耕战工具。行:运行。知行合一:按照皇帝的耕战工具运行自己。
孙海彬:王阳明是皇家鹰犬,违背天良信义杀降,受自我天性谴责,死得早死得惨,全身烂脓,连医生都不敢看。
知行合一是一个自挖的坑。知行本来就不分的。知是意识的行。知行都是人的行为,知是主导性的高级行为。所以不应该把知行分开扯什么知行合一,应该说知行程度、知行利害。知不高则行低,知有错则行错。至于知道应该去做而没有做,还是对行的条件和利害缺乏明知。
![]()
南方在野:[强]求知也是一种行为,是一种思想活动。行动也是认知范围内的行为,是一种身心协作活动。如果将人的行为分为思想活动与身心协作活动。我们也应承认两者的区别与界限。身心协作活动,总是离不开思想活动。但思想活动有一定的独立性,在某个阶段(比如自己行动之后,或观察他人行动之后),思想活动可以作为一种反思活动而独立存在。所以“知行合一”的说法也可能没有意识到思想活动的独立性。片面强调知行合一的人,可能有贬低思想活动独立性的倾向。下面是我对王阳明的评价:
1. 王阳明(1472-1529)经不起道德审判。其作为思想家虽提倡“致良知”。但其作为明代官员,其军事行动(如平定宁王叛乱、镇压少数民族起义等)也只代表官僚阶层利益的“良知”,并不具有良知的普遍性。其作为古代将领的“杀降”行为与现代伦理相悖。如果站在起义者的立场上来说,或以今日标准断,毋庸讳言其乃为“鹰犬”。这就足以说明王阳明的所谓致良知也有历史环境的局限性。王阳明晚年健康状况恶化(如肺病加剧),虽史料未明确记载“全身烂脓”等细节,但后世文学化演绎的确有此一说。这也体现了后世某些文人对王阳明的“良知”深度反感。王阳明的杀人“良知”,在某些文人眼里当受天谴。王阳明行出来的“良知”,也经不起普世反思和历史批判。
2. 王阳明的哲学贡献有限。王阳明的哲学贡献(如心学体系)与其政治军事实践宜分开讨论。历史上许多思想家的事功存在争议(如黑格尔对普鲁士国家的态度),但不必然否定其理论价值。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意在批判朱熹“知先行后”导致的割裂。他认为“知”本身包含行动意向(如“知痛必已自痛”),而非单纯认知。例如:《传习录》中强调:“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其核心是反对将“知”停留于空谈,要求道德认知落实为道德实践。王阳明更强调道德领域的“知”必然指向“行”(如知孝必行孝)。阳明所谓“真知必能行”更侧重“不行只是不知”的动机批判,而非单纯的知识积累。但难点在于道德判断具有主观性,王阳明对于他人的道德判断是无知的。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强调真知且必行乃是致命的自负。但王阳明“事上磨练”要求在实践中调整认知,这种思想是正确的。针对知识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强调“知行合一”可推动自我审视与行动转化。在教育、管理等领域,“知行合一”常被引申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
3. “知行合一”作为心学核心命题,若极端化解读则可能压缩思辨空间。肯定“思想活动独立性”符合现代认知科学(如元认知、反思性思维)。阳明心学中的“知”非纯理论思维,而是融合直觉、情感、意志的“良知”,说白了乃是道德判断的思维活动,这就与“认知”存在差异。如果将“知”理解为认知活动,王阳明“知行合一”就有潜在的局限。若过度强调“合一”,可能忽略思想实验、理论思维、战略规划等纯认知活动的独立性价值(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构想就早于实证)。 个别人解读“知行合一”可能陷入“行动至上”的误区,贬损理论思辨的意义。不论是从认知科学还是行动哲学等视角评价,片面提倡“知行合一”都容易陷入误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