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仅31岁的许思敏,就掌舵千亿体量企业日常运营,是过渡还是转型?
董事长这一核心职务的空缺,意味着背后的博弈依然暗流涌动。
据多家权威媒体报道,10月10日娃哈哈集团召开董事会,除了通过宗馥莉辞职事项外,还任命许思敏为娃哈哈集团总经理,董事长职务空缺。
![]()
消息传出后,资本市场与经销商网络同时陷入震动,这个承载着三代人集体记忆的民族品牌,正站在家族传承断裂与治理结构重塑的十字路口。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娃哈哈宣布人事变动的当天,一个认证主体为宏胜饮料集团的“娃小宗”微博账号进入公众视野。
这个审核通过于9月30日的账号,虽未发布任何内容,却揭开了宗馥莉辞职的真正底牌,她早已谋划“另起炉灶”。
本文将暂时放下宗馥莉的故事,把目光聚焦在新任总经理许思敏身上。
对于多数人而言,“许思敏”是个陌生的名字。
但在娃哈哈内部权力图谱中,他的崛起早已埋下伏笔。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许思敏已关联6家娃哈哈体系核心企业,他既是集团总部及创投公司的监事,也是吉林、重庆两大生产基地的法定代表人兼总经理,同时兼任实业股份公司董事。
![]()
从2024年8月进入集团高管层担任监事,到2025年密集接管核心业务,许思敏的晋升速度堪称“火箭式”,而这一切都发生在宗馥莉主导的权力布局期。
这场人事变动的背后,是娃哈哈延续数年的治理危机。
自创始人宗庆后去世后,集团形成“国资46%、宗馥莉29.4%、职工持股 24.6%”的三足股权结构,且因2018年股权回购纠纷未决,职工持股会的权属始终处于争议中。
这种制衡格局使得“娃哈哈”这一价值900亿元的核心商标陷入使用困境。
2025年,宗馥莉推动商标转让至自有公司的尝试,因涉嫌国有资产流失被紧急叫停,甚至导致上海子公司被迫推出“沪小娃”替代品牌求生。多重矛盾叠加下,宗馥莉的二次辞职成为必然,而许思敏的接任总经理一职,则被视作各方势力妥协的结果。
1
许思敏的职业生涯充满了戏剧性转折,其商业认知的构建始于一次失败的创业尝试。
1994年出生的他,在2015年以21岁的年纪投身餐饮行业,创办了名为“原牛道”的中西快餐品牌,亲自担任法人与经营者。
“餐饮行业的现金流管理、合规经营压力,其实和快消行业有共通之处,尤其是处理客诉、供应链纠纷的经验,都是实战积累。”一位接近宏胜集团的人士如此评价。
2015年成为许思敏职业道路的重要分水岭。
在餐饮创业遭遇瓶颈后,他选择跨界进入法律领域,加入与娃哈哈渊源深厚的宏胜集团法务部。
宏胜集团由宗馥莉实际控制,是娃哈哈最重要的生产与供应链伙伴,这一职场选择为他接入核心商业网络搭建了桥梁。
![]()
入职不久,他便深度参与娃哈哈与达能的商标权后续争议。
2009年,双方曾因“娃哈哈”商标使用权限对簿公堂,虽达成和解,但后续衍生的子品牌授权问题持续发酵。
许思敏主导梳理了300余件商标的使用台账,厘清了宏胜与娃哈哈在代工生产中的商标权责边界。其严谨的工作风格获得宗馥莉赏识。
2021年,许思敏的职业生涯迎来关键转折点。
这一年,宏胜集团旗下多家工厂因环保标准升级面临整改,许思敏牵头与地方环保部门协商。
他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把改造分成几个阶段进行,同时申请技术升级补贴。这个方案不仅让工厂不用停产,避免了大笔损失,更通过政策红利节省近千万元改造成本。
这次危机处理让他从法务专员破格晋升为法务部部长,成为宏胜核心管理团队成员。
2024年8月,宗馥莉在宗庆后去世后全面接管娃哈哈,一场自上而下的人事调整随即展开。
彼时,许思敏以“宏胜核心骨干”身份进入娃哈哈集团,担任监事职务,迈出了权力进阶的关键一步。
接下来的14个月里,他的职务变动密度惊人。
2024年底接管吉林娃哈哈生产基地,该基地承担着东北三省60%的娃哈哈产品供应,2025年3月兼任重庆涪陵娃哈哈经理,掌控西南市场核心产能,同年6月进入创投公司决策层,涉足资本运作领域。
这种“法务+生产+资本”的复合履历,在娃哈哈历史上尚无先例。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许思敏的身份标签始终存在争议。有报道称他是“宗馥莉的心腹”,因其长期任职于宏胜体系且参与宗馥莉主导的多个项目。
但另有消息指出,他同时获得国资股东信任,其律师背景与合规经验被视作化解股权纠纷的关键力量。
这种“双重信任”特质,在娃哈哈当前权力格局中尤为珍贵。
2
娃哈哈董事会选择许思敏,本质是在多重利益博弈中寻找最优解,核心逻辑可从股权制衡、能力匹配与转型需求三个维度拆解。
从股权制衡看,娃哈哈“三足股权结构”决定任何决策需兼顾三方利益:持股46%的杭州上城区文商旅集团(代表国资,关注资产安全与合规)、持股 29.4%的宗馥莉(维护家族利益与品牌控制权)、持股24.6%的职工持股会(涉及50余名退休员工历史遗留问题)。
许思敏的特殊之处在于,他兼具“宗馥莉体系出身”与“国资信任背书”——既在宏胜深度参与决策,又因处理合规事务与国资股东建立良好沟通基础。
![]()
2025年5月,娃哈哈核心商标转让工作叫停,成为股权方矛盾爆发点。
国资股东要求厘清商标权属,宗馥莉以“历史出资未完成”回应,双方分歧致协商停滞。兼具宏胜履历与国资信任的许思敏,被视为潜在破局者。
从企业危机与管理适配性看,娃哈哈面临经销商动荡、品牌冲突、决策低效三大难题,而许思敏过往经验或能破局。
从转型需求看,娃哈哈长期受家族式管理束缚:从宗庆后的“一言堂”到宗馥莉的“强管控”,近年来面对康师傅、农夫山泉等对手的数字化转型,集团内部“去家族化”、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
许思敏的任命,正是这一转型的重要信号,与宗氏父女不同,他无家族背景,晋升完全依赖职业能力。
尽管许思敏的履历与娃哈哈当前需求高度契合,但他接手的仍是一个布满难题的“烂摊子”,这些挑战不仅关乎企业发展,更决定他能否真正站稳脚跟。
首当其冲的是“娃哈哈”商标权属问题。
目前集团仅能通过“临时许可”使用商标,且需按销售额3%向商标持有方支付费用,这一悬而未决的问题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影响品牌运营。
其次是外部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农夫山泉凭“天然水”概念占据包装水市场康师傅通过“下沉市场精耕”巩固茶饮优势,元气森林等新品牌则快速渗透年轻群体。
反观娃哈哈,AD钙奶、营养快线等核心产品市场份额已连续5年下滑,2024年营收同比下降8%,市场压力持续加大。
再者是内部治理的隐忧。
董事长职位空缺导致权责分散,许思敏作为总经理仅负责日常经营,重大战略决策仍需董事会表决,而国资、宗馥莉、职工持股会三方的制衡,可能导致决策拖延。
更关键的是与宗馥莉的“隐性博弈”。
宗馥莉虽已辞职,但仍通过宏胜集团持有娃哈哈核心生产资产;“娃小宗” 品牌的推广也可能分流集团资源。
有消息称,宏胜已在浙江、广东等地铺设“娃小宗”专属渠道,与娃哈哈现有经销商网络形成直接竞争。
如何界定与宗馥莉的权力边界、平衡“娃哈哈”与“娃小宗”的发展,将是许思敏的长期考验。
不过也有分析指出:“他现在更像个‘过渡掌柜’,如果不能在1-2年内拿出业绩,很可能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许思敏接棒,标志着娃哈哈正式告别“宗氏时代”,进入治理结构重塑的关键期。
对这个拥有35年历史的国民品牌而言,这场转型既是危机也是机遇。
31岁的许思敏,站在了传承与革新的十字路口。他的每一个决策,不仅关乎个人职业生涯的高度,更将决定这个国民品牌的未来命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