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9月30日起
故宫博物院
宁寿宫花园开放前两进院
(也就是乾隆花园第一、二进院落)
这也是其百年来首度开放
在故宫宁寿宫深处
藏着一座乾隆皇帝亲自擘画的花园
——宁寿宫花园
又称“乾隆花园”
这座历时多年营建而成的园林
并非寻常游赏之地
而是乾隆为自己退休生活
精心打造的“精神桃花源”
![]()
乾隆皇帝
在他的花园中建“禊赏亭”
欲行“曲水流觞”之乐
能再现
“杯停即赋诗”的风雅场面吗?
漫步园中
能发现故宫最“可爱”石子路
步入乾隆花园古华轩
内部空间令人叹为观止
“落地明罩”上
180种纹样不重样!
国庆假期
邀朋友和家人
一同去逛逛乾隆花园吧~
(内容来源:央视新闻)
故宫不只是天子之城,也是一座花木山水之城
文 / 祝 勇
春天,宫墙里二月兰开了,整个乾隆花园(宁寿宫花园),都弥漫着兰花的芳香。乾隆花园是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乾隆皇帝在改建宁寿宫作为太上皇宫时,在宁寿宫西侧为自己建的一座隐退之所,以便自己在执政满六十年的时刻,带着他的全部光荣退出政坛。这是一座狭长的花园,南北一百六十米长,东西却只有三十七米宽,但设计者将花园划分为四进院落五个景区,叠山理水,古木交柯、楼台画舫、曲园幽径,视觉效果达到“步移景迁”,其立意、构思与布局,有如一幅山水画轴,挂在紫禁城的红墙碧瓦之间。除此,园中尚有奇峰怪石、古松古柏,为庭院添几许幽远的气息,乾隆打算在自己从政六十载之后,在八十五岁上归隐山林,去享受那山间明月、树里清风,只不过他的山林并不远,就在紫禁城的东北角,到他居住了大半辈子的养心殿,也只有几百米。
乾隆诗里写:“山亭构为野芳开,春意方舒殿里梅”,他向往的归隐之地,应当充满“山野”之趣。就在这风花雪月中,有二月兰自然长出,让这座精心构筑的皇家花园,陡增了几分野趣。
许多人误以为紫禁城里没有花木。实际上,紫禁城不只是天子之城,接收着来自上天的隐秘信息(所谓奉天承运),也是一座花木山水之城,与大自然声息相通。紫禁城内,现存古树就有四百四十八株,其中一级古树名木一百零五株,二级古树名木三百四十三株。
紫禁城里最老的树,在武英殿断虹桥前,那里生长着十八棵古槐,号称“紫禁十八槐”。它们的树龄在六百年左右,几乎与朱棣同时代,因此它们是故宫博物院里最古老的古物,如保护历史园林的《佛罗伦萨宪章》所强调的,“历史园林是一主要由植物组成的建筑构造,因此它是具有生命力的”。
《周礼》上说,周代朝廷内种有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分坐其下,以定三公九卿之位,“三槐九棘”从此成为三公九卿的代称。北京城自辽、金、元、明、清各代,都有植槐的历史。断虹桥前那十八棵古槐,是当今北京市区集中分布数量最多的古槐,最粗的一株,树高二十一米,胸径一米六一,冠幅二十三米,是北京市现存最大的古树。
在故宫博物院藏明代《朱瞻基行乐图》中,有两株交错在一起的柏树,即所谓的“连理树”。《晋中兴书》说:“王者德泽纯合,八方同一,则木连理。连理者,仁木也。或异枝还合,或两树共和。”连理之树,被赋予了特别的政治意义。在今天的御花园,在坤宁门至天一门的甬道上,仍有一组连理桧柏。这组“连理树”,被认为是皇家景观的核心。
御花园里,古柏苍然,西北角延晖阁前,柏树甚至成林。乾隆、道光、咸丰等皇帝都曾有诗为证。其中咸丰诗曰:“内苑规模惬素心,延晖阁畔柏森森。萧疏影动当窗竹,层叠苔生倚槛岑。”堆秀山东北角,假山湖石间,也有一株古桧柏,在乾隆时期,就被认为是一株古树。所以乾隆诗曰:“摛藻堂前一株柏,根盘厚地枝挐天。八千春秋仅传说,厥寿少年四百年。”因曾为乾隆遮凉,被乾隆封为“遮荫侯”。
除了柏树,御花园还有松树(如钦安殿、堆秀山白皮松)、槐树、楸树等树种。琼苑东门那棵龙爪槐,树高五米,胸径一米零六,冠幅十一米,株龄超过三百年,被称为“北京龙爪槐之最”。
紫禁城里同样花木葱茏,像御花园绛雪轩前的太平花、建福宫的红梨花、文华殿前的西府海棠,芳姿各具。更不用说大量的野生草木,像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车前草、马齿苋、苦荬菜……“还有很多一时叫不上名字的花花草草,都会在有风吹过的地方生出来,墙角、砖缝、瓦垄,甚至是城墙上高高的滴水里,都会意想不到地探出花朵来,告诉人春天到了。”
在皇帝眼里,草木茂盛、繁花似锦,不只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更代表着国家欣欣向荣、昌隆永久。
有学者说:“相对西方的天堂说,中国文化中的乐园一直在人间。古人修真的洞天福地甚至有地图可寻访。东晋诗人陶渊明说他去过桃花源,那里不只有桃花和水川,还有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生活。仙山再虚无飘缈,终归在人间。诗人、画家各自表述心目中的理想,图画是乐园范本,理论是天堂口诀,纷纷相地而围,动手堆土叠石,凿井引泉,栽花邀月,装置出大家熟悉的园林。”
北京也是一座园林之城,尤其西山一带,层峦叠嶂,湖泊罗列,泉水充沛,山水衬映,金朝就在西山地区建立了八处离宫,名“八大水院”。明代在此营建了多处带有园林的寺庙和私家园林,最著名的是外戚李伟的清华园(清代改建为畅春园,与现存的清华园同名异地)和米万钟的勺园(在今北京大学校园内)。但明朝时期由于西北存在蒙古边患,没有在北京西郊修建皇家园林。到清朝,西北方向上的一脉青山,突然弥漫成一片片的山水园林,依仗着香山、万寿山、玉泉山的山水形制,分别建成了静宜园、清漪园(颐和园)、静明园三座巨大园林,还在附近建成畅春园和圆明园,“三山五园”的格局,至此成型。
清朝帝王对山水园林的热衷,不只是皇帝个人的雅好,而是与这个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的习性有密切的关系。本书前面讲过,北元分裂以后,鞑靼蒙古、瓦剌蒙古与明朝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到明末,鞑靼蒙古又分裂为漠南、漠北两部。北元的分裂,加速了女真人的崛起。女真领袖努尔哈赤虽然依靠明廷所授予的官职来发展自己的实力,却在暗中称雄,靠“十三副铠甲起兵”,统一了女真各部,降服了邻近蒙古诸部,并通过与蒙古贵族联姻,逐渐完成了对明朝的包围,最终取代了从前的元朝,入主中原,统一中国。
于是,北京这座根据儒家经典建立的方正之城,向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的性格再一次靠拢,清代北京城,也被打造为一座山水相融之城,成为这锦绣江山的模型。他们生活的理想世界,一如康熙御制诗里所写:
春归鱼出浪,
秋敛雁横沙。
触目皆仙草,
迎窗遍药花。
当然,西苑(中南海)、南苑、三山五园,都只是供帝国独享的乐园,百姓不能踏进半步,只能望着西北方向青黛的山影,想象那里的湖光潋滟、山水绵长。
中国帝王的花园别墅,成为法国国王倾慕和模仿的对象——路易十四为自己的宠妃蒙特斯班夫人建造了一座“中国宫”,中国的亭台楼阁、深院古塔,也取代了巴洛克风格成为法国国王最倾心的风格。当时的人说,北京是全世界的时尚之都,相比之下,巴黎不过是一个乡下。
“三山五园”毕竟道途遥远,因此,紫禁城里,陆陆续续筑成了“四大花园”,分别为:御花园(公元1420年始建)、慈宁宫花园(公元1538年始建)、建福宫花园(公元1742年始建)和宁寿宫花园(公元1776年始建),刚好明朝两座(御花园和慈宁宫花园分别始建于永乐时期和嘉靖时期)、清朝两座(建福宫花园和宁寿宫花园皆始建于乾隆时期)。即使不出紫禁城,依然可以体验到一园清幽、满庭苍郁。其中紫禁城内最大的花园——中轴线上的御花园,面积只是颐和园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圆明园的二百九十分之一。大北京的灵秀壮美,被收束于紫禁城中,收纳在曲桥回廊之间。这些“花园不只是自然的入口,更是精神的皈依处”。
明朝初建紫禁城时,就在紫禁城中轴线的北端,打造了一座皇家园林——御花园,供皇帝后妃们休憩赏花读书。后代虽陆续增修,最初的格局却始终未改。它南北长80米,东西宽140米,面积12000平方米,在紫禁城里,也只是一处微缩景观。这小小的方寸天地,却一如这紫禁城里的外朝与内廷,严格遵循着中轴对称的原则,虽得自然之趣,却不失端庄稳重——
出坤宁门,入御花园,由南向北,天一门、钦安殿、承光门延续着紫禁城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两侧,亭台楼阁分列两侧,犹如对联,一一对仗——绛雪轩对养性斋,万春亭对千秋亭,浮碧亭对澄瑞亭,摛藻堂对位育斋,堆秀山对延晖阁,但它们都退居在花园边缘的位置,把中间更大的空间,留给了铜炉瑞兽、古木奇石,让这座方寸间的花园,显得疏密有致。
慈宁宫花园也是明朝就有,作为太后太妃的游憩、礼佛之所。明朝自永乐帝建紫禁城到明仁宗时期一直没有太后,紫禁城内也就没有太后宫区。明仁宗朱高炽(洪熙皇帝)死后,他的母亲张皇后才以太后名义入住仁寿宫(这座宫殿原来只是皇帝的别宫)。嘉靖时期,紫禁城不仅有了太后,而且有两个太后并立,于是紫禁城里有了两座太后宫,一座是慈宁宫,一座是慈庆宫,在紫禁城内东西相对。今天故宫皇极殿的位置,皇极殿和基座,仍然是嘉靖时代的遗物。
《明会典》记:“嘉靖十五年以清宁宫后半地,建慈庆宫;以仁寿宫故址,并撤大善殿建慈宁宫。”同时记下这一事件的,还有《明典汇》《春明梦余录》《日下旧闻考》等。
嘉靖皇帝的孙子、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八岁登基,在位四十八年,却有长达三十三年罢工拒绝上朝,假如说还有什么值得夸耀的事,就是他对生母慈圣太后(李太后)的孝养。他亲政后,慈圣太后从乾清宫移居慈宁宫,另一位太后仁圣太后(陈太后)移居慈庆宫。每至节庆,万历都会在乾清宫前安置宝座,然后将两宫皇太后请来参加,他则提前在保和殿后的云台门下拱手恭候,等两宫皇太后分别从景运门和隆宗门进入乾清门广场,万历皇帝便向北跪下,等两宫皇太后走到乾清门前,万历才会站起身,令自己的皇后(王皇后)扶着陈太后、郑贵妃扶着李太后,进入乾清宫升座。
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万历皇帝降旨,对慈宁宫进行一次整修。次年,慈宁宫瑞莲盛开。万历皇帝召集群臣前来赋诗礼赞,这是万历一朝为数不多的君臣文会。
慈宁宫花园就在慈宁宫的正南,南北长130米,东西宽50米,面积6800平方米,接近御花园的一半,但布局也算疏朗,并无太多假山,为的是太后、太妃们享受游园之乐时,无须跋涉之苦,也算想得周到。
未想周到的是,在未来的岁月里,有太多的佳人年轻守寡,早早“升级”为太后、太妃,像清朝顺治死在二十四岁上,康熙八岁登基,顺治的皇后在二十岁就成了太后,就在这座花园里,度过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太后”生涯,直到七十七岁去世。
慈宁宫花园也遵循着中轴对称结构,临溪亭、咸若馆、慈荫楼构成它的中轴线,在它两侧,东配房对西配房,含清斋对延寿堂,宝相楼对吉云楼。建筑大都集中在北部,基本上皆是礼佛之所,其中咸若馆是最重要的礼佛建筑。花园南望视野空阔,有矩形池塘,池上横建汉白玉石桥,桥上建有临溪亭,使这方正严谨的空间,透出一丝园林的韵味。
《故宫六百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
![]()
本书以紫禁城建筑的空间次序横坐标,以紫禁城历史的时间次序为纵坐标,立体、全景式地反映紫禁城的历史与文化内涵,通过对紫禁城六百年历史的回顾,揭示定都北京的历史意义,展现中华文明在宫殿建筑、园林、绘画、读书藏书等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
作为故宫博物院的一名研究者,祝勇近年来持续书写着故宫的典故与传奇,或借物咏怀,或凭卷追思,从独特角度展示了一个丰富深邃的古典中国。《故宫六百年》更可以视为他此类作品的集大成者,有系统有条理地讲述了故宫的方方面面,似水流年,小处生动,大处磅礴,充满了一个文人与学人对于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在故宫(紫禁城),绝大部分建筑空间都容纳了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风云,弱水三千,我只能取一瓢饮,面对每一个建筑空间,我也只能选取了一个时间的片段(当然是我认为重要的片段),让这些时间的碎片,依附在不同的空间上,衔接成一幅较为完整的历史拼图。这样,当大家跟随着我的文字,走完了故宫的主要区域,从神武门出来,我们也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对故宫六百年历史的回望与重温。
——祝勇
《祝勇故宫作品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初审:秦雪莹
复审:薛子俊
终审:赵 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