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新政下城投何去何从?楼市去库存已成破局关键
你家附近的湿地公园、新修的绕城高速、甚至学校的新教学楼,说不定背后都有“城投公司”的影子。以前咱总觉得,城投是“政府的帮手”——靠政府批块地、抵押融资搞建设,土地卖得好、房价稳,城投手里的钱就足,城市里的路、公园也能跟着建起来。
可最近两年,不少人发现“城投的日子好像没以前好过了”:有的地方城投手里堆着没卖出去的安置房,有的因为之前借的钱到期,只能先缓一缓新项目。这不是城投“偷懒”,而是中央出了新政——不再允许城投靠“卖地融资”的老路子过日子,还要求化解之前的债务。一边是要还钱,一边是新项目缺钱,城投该往哪走?其实答案就藏在“楼市去库存”里——把手里的存量房子卖出去、盘活土地,不仅能帮城投“回血”,还能让它找到新活法。
![]()
新政给城投划了“两条线”:不能再靠卖地“躺赚”,还得先理顺债务
要搞懂城投的处境,得先明白中央新政到底给它定了啥规矩。这些规矩不是“拍脑袋定的”,而是来自国务院2023年发布的《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指导意见》和财政部的配套文件,核心就两条“硬线”,直接断了城投的老路子。
第一条线是“不准再靠土地搞融资”。以前城投的玩法很简单:政府给块地,城投把地抵押给银行换钱,用这钱建路、建安置房,等后期土地升值了再卖掉,还银行钱、赚差价。但新政明确说了,“严禁城投公司以土地出让收入作为还款来源违规融资”,也就是说,城投不能再拿土地“空手套白狼”,得靠真本事赚钱。比如去年某省会城投,本来想抵押一块郊区土地贷款建商场,结果因为不符合新政要求,贷款申请直接被银行拒了——这就是新政的“红线”。
第二条线是“必须化解旧债务”。过去城投为了搞建设,难免借了不少钱,有的甚至连利息都快还不上了。新政要求“各地要制定城投债务化解方案,优先偿还高息债务”,还明确“政府不能替城投还债”。比如今年年初,江苏某地级市就公布了城投债务化解计划:用3年时间,通过变卖闲置资产、催收欠款等方式,先还掉15%的高息债务——这意味着城投不能再“等靠要”,必须自己想办法“还钱”。
这两条线一卡,城投以前“卖地融资-搞建设-再卖地”的循环就断了,手里要是没别的能变现的东西,日子自然紧巴。而这时候,城投手里最值钱的“宝贝”,就是之前没卖出去的房子和土地——也就是“楼市库存”。
为啥去库存是“破局关键”?城投手里的“压舱石”全在这
可能有人会问:“楼市去库存不是房企的事吗?跟城投有啥关系?”其实你不知道,城投手里的“库存”一点都不少。根据住建部2024年公布的数据,全国城投公司手里的存量住房(包括安置房、保障房、未售商品房)约有2.3亿平方米,还有不少待开发的住宅用地——这些可不是“闲置资产”,而是能帮城投“回血”的关键。
首先,去库存能帮城投直接“变现还钱”。很多城投手里有大量安置房,以前是等着分给拆迁户,可现在不少地方拆迁量减少,安置房就砸在了手里。要是能把这些安置房“转化”成可销售的房子,比如改成共有产权房、人才公寓,卖出去就能回笼资金。比如去年郑州城投就这么干:把1.2万套闲置安置房改成共有产权房,售价比周边商品房低30%,不到半年就卖了8000多套,回笼资金超60亿元,直接用这笔钱还了部分银行贷款——这就是去库存的“救命作用”。
其次,去库存能帮城投盘活土地。城投手里还有不少待开发的住宅用地,以前得等房价涨了、房企来买地才能赚钱,现在新政不让靠卖地融资,城投可以自己联合房企搞开发,建成房子后一起卖,赚的钱用来搞城市运营。比如常州城投,去年和一家房企合作开发了一块郊区用地,建成刚需房后,因为价格亲民,开盘3个月就卖了70%,城投不仅赚了钱,还在小区旁建了社区医院,既盘活了土地,又完善了城市配套——这比单纯卖地划算多了。
更重要的是,去库存符合中央“房住不炒”的方向。新政不仅要求城投化解债务,还鼓励它“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城市更新”,而去库存刚好能对接这些需求。比如把存量房改成保障房,既能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又能让城投的资产“活”起来,简直是“一举两得”。
城投怎么“借船出海”?3个具体路径,已经有地方试成了
光知道去库存重要还不够,城投得知道“怎么干”。现在不少地方已经摸索出了靠谱的路径,不是“瞎折腾”,而是跟着新政方向走,既合规又能赚钱。
第一个路径:“改一改”——把闲置房改成刚需/保障房。城投手里的安置房、滞销商品房,很多地段不差,就是户型、配套没跟上。比如西安城投,去年把3个滞销的商品房小区改成了“青年人才公寓”,只改了户型(把大户型拆成小户型)和加装了共享厨房、自习室,租金比周边便宜20%,还能申请政府补贴,结果上线1个月就被抢租一空,城投不仅每月有租金收入,还打响了“人才公寓”的品牌。
第二个路径:“联一联”——和房企合作开发,风险共担。城投有土地、有政策资源,房企有开发经验、销售渠道,两者合作刚好互补。比如杭州城投,今年和一家房企合作开发了一块地铁旁的用地,城投出地、房企出钱建设,约定赚的钱按4:6分成。因为靠近地铁,房子主打刚需群体,开盘就卖了90%,城投没花一分钱,就赚了2.8亿元——这种模式不用城投承担开发风险,还能稳赚钱,很适合缺资金的城投。
第三个路径:“配一配”——建配套拉抬去化率。很多城投的库存房在郊区,不好卖的原因是没学校、没商场。这时候城投可以先投钱建配套,再卖房子。比如武汉城投,去年在郊区一块库存用地旁,先建了一所公立小学和一个社区商业中心,消息一公布,周边待售的库存房去化率从30%涨到了85%,不仅房子卖出去了,周边地价也跟着涨,城投后续开发其他地块时,利润也更高了——这是“长线思维”,比只盯着卖房子更管用。
其实说到底,中央新政不是要“逼死”城投,而是要让它从“靠政府、靠卖地”的老模式,转型成“靠服务、靠运营”的新角色。而楼市去库存,就是城投转型的“第一块跳板”——既能解决眼前的债务问题,又能为长远发展铺路。对咱普通人来说,城投转型也不是“跟咱没关系”,它转型成功了,城市里的配套会更全、住房会更实惠,最终受益的还是咱们。你要是留意身边的城投项目,说不定已经能看到这些变化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