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环复兴公园艺术季携手小红书设计周,于复兴公园呈现了一系列特别的展品。其中,“呼吸的结构”一登场,便成为社交平台的热门话题。
记者了解到,该作品源自“形态的诗学:武藏野美术大学基础设计系实践展”,由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板东孝明原创,并由其在复兴公园带领青年志愿者亲手搭建,完成作品协作与共建。
这是一件以竹材为主要结构材料建造的直径7米的球形网格穹顶。作品借鉴了巴克敏斯特·富勒提出的“geodesicdome(球形网格穹顶)”原理,以轻盈而坚固的几何构造展现自然材料与结构美学的结合。竹子作为可再生材料,不仅赋予作品东方的有机气息,也体现了对可持续性的思考。整体装置既是一种建筑实验,也是一种关于空间与生态关系的艺术探索。
从设计系学生到热爱艺术的青年人,许多人通过报名参加了此次艺术装置共建,生动而有力地诠释了城市公共空间中协作与共建的魅力。来自区绿化所的韩伊菲也报名参与了此次艺术装置的共建,“能有幸作为志愿者亲身参与其中,非常有意义。竹子,在我们手上展现着充分的韧性,这种特性不仅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力量,也激励着我们蓬勃向上、锐意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
小红书网友“Hi!KK”:
“在组装双层结构的时候,遇到了一点点小难题,工作人员&小伙伴们都在一起一遍遍检查、复核、试验,最终找到解法时,大家忍不住为自己鼓掌且欢呼。 好久没有感受到这样的生命力了,一群拥有热爱的人,聚集在一起。”
小红书网友“PP炜”:
“大家齐心协力合作将竹子做成作品,简直太棒了,整体建筑没有一根横梁一根支柱,俩人可抬走该建筑。这一刻,amazing,好有成就感。”
小红书网友“開開開的设计生活”:
“从曾经的‘旁观者’变成如今的‘参与者’,这个身份转变让我对这一切倍感珍惜。最奇妙的是,穹顶完成后,它从一个建造对象,转变为了一个‘临时的开放性公共空间’。看着市民和游客在我们亲手搭建的结构中穿梭、停留,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学生时代梦想的延伸——设计,真正成为了连接人与人的温暖场所。”
“呼吸的结构” 打破了静态公共艺术的刻板印象:它有温度,承载着共建共享的情感联结;它有深度,蕴含生态可持续等绿色发展理念;它更是有远见的,展望轻量化未来城市建筑形态。参与者在合作搭建的过程中,既激发了对设计与城市的热情、让梦想落地绽放,更以实践为城市更新注入新动能,深刻演绎了环复兴公园艺术季“土生土长”的主题内涵。
除了“呼吸的结构”,复兴公园和思南公馆区域还有“雨”“森林时间”“循环”“风语”等10余组独具匠心的“土生土长”艺术作品和特色展览,期待市民来环复兴公园区域打卡参观!
本次环复兴公园艺术季由上海市公园管理事务中心指导,黄浦区绿化市容局、永业集团主办,小红书、黄浦区绿化管理所、思南公馆、金锐公司、INS新乐园承办,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上海种业集团、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支持。
记者 / 王月华
编辑 / 樊陆佳
图片 / 周菲 小红书
视频 / 小红书
通讯员 / 刘欣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