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土地是灰黄色的,也是泥泞的。
10月10日,在经历了一连串降雨后,终于迎来了两三天短暂的阴天。
机器轰鸣,车轮碾过郯城县泉源镇的田野,留下深深的车辙,轮胎上粘满了泥巴和秸秆碎。湿土、植物液汁和淡淡柴油混合的气息,在记者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刻扑面而来。
见到郯城县立平农机合作社社长肖丙虎时,他正站在田埂上掰玉米,“最外面这一行,机器收不了,得手工掰。”肖丙虎拨开已经发黄干枯的叶片,熟练地掰下“棒子”,“刺啦”一声撕开苞衣,转手扔到地头。
![]()
“这是我老婆,那个是我父亲,这个是我朋友……”玉米地里零零散散站了不少人,都正弯着腰捡拾着。肖丙虎介绍后,递给记者一个新掰下的玉米,“你看,这个玉米又‘鼓芽’了。”“秸秆倒伏,玉米一接触土壤,就容易发霉。”肖丙虎告诉记者,这块地里,差不多10根玉米中就有1根玉米“鼓芽”,“我这块地倒伏得少,已经算是很好的了。”
“咱们这是多少亩的地等着收割?什么时候开始收的?”“你说什么?”记者的询问在轰鸣中被淹没,为了更靠近他一点,记者迈过了沟渠,一脚陷了进去,鞋的外围瞬间粘上了湿软的土。
“这儿的地还算是干的,北边那块地更‘囊’,今天早上收割机进去十分钟,陷进去三次。”肖丙虎向记者比画完,指了指北边未收完的小块玉米地,“我带你们去看看。”
这片地明显更加低洼湿漉,深深浅浅的车辙印昭示着收割机曾在此处的挣扎。肖丙虎指着旁边的一台四驱拖拉机告诉我:“收割机陷进去的时候,我就用这个拖拉机拽出来,再继续收割。”
![]()
话音刚落,一台轮式收割机猛然停下、鸣笛,像是一个暗号。肖丙虎迅速冲进拖拉机驾驶舱,熟练地开到收割机旁,将一根手腕粗的绳子系在两辆车上,将深陷进泥土的收割机拉了出来,收割机随即调转方向,从田地的另一头向前推进。
![]()
收割机向前推进的方式,带着一种沉重的吃力感。前方歪歪扭扭的秸秆被车头加装的“倒伏器”“扶”起来后卷进农机里,发出噼里啪啦的碎裂声。“都被打碎搅成玉米粒了?”记者问。“没有,我把还田机给拆了,地太黏了,打成粒掉在地里不容易捡拾。”肖丙虎说。
“哗——”又一车斗玉米被卸进运输车。
“加紧干!争取今天收完。”远处传来农机手催促的声音。
“咱这是多少亩地?什么时候开始收的?”记者又想起这个未被回答的疑问。
“200亩,一大早就开始了,听说明天又下雨,今晚得加班收完。”
(大众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