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零碳
碳中和领域的《新青年》
![]()
首图来源:Wind Europe
摘要:
面对“量价齐跌”,光伏投资积极性受到严重制约。在实现“2035年风光装机36亿千瓦”这一目标下,保持政策节奏显得尤为关键。
撰文 | 维小尼
编辑 | 小雨
→这是《环球零碳》的第1707篇原创
最近,跟光伏从业者交谈,发现整个行业都笼罩着一种悲观气氛。这一悲观,不是来自“内卷”,而是来自政策切换下的节奏被打乱,而且不知道如何演变下去。即使有2035年36亿千瓦的确定性目标,也让行业兴奋不起来。
尤其是在经历5月抢装的高光之后,现在光伏面临装机断崖性下跌、负电价不断蔓延、西部地区光伏利用率下降、机制电价越来越低、一些地方光伏审批时间拉长甚至暂停,多重因素集合在一起,让光伏投资者更是充满迷茫。
2025年,本该是光伏行业乘势而上的关键一年。然而,现实却上演了一出“盛极而衰”的戏剧。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新增光伏装机容量仅为7.36GW,同比下滑55%,环比下降33.1%,创下年内单月最低纪录。 与5月份的93GW形成鲜明对比。
电力市场到底发生了什么?是政策“收得太紧”,还是行业自身“内卷”过头?在反内卷浪潮下,光伏投资前景该怎么办?2035年风光总装机36亿千瓦的宏伟蓝图将如何收官?
01
断崖下跌负电价蔓延:装机节奏是如何被打乱的
回溯2025年上半年,光伏市场曾如火如荼。1-5月,全国新增光伏装机达197.85GW,其中5月份单月暴增93GW,环比大涨105.45%,同比飙升388%。
这波“史上最大抢装潮”源于“531新政”的倒逼效应:为锁定固定电价和保障性收购,开发商蜂拥而至,推动累计装机突破10亿千瓦大关,正式迈入“TW时代”。
然而,好景不长。进入6月,装机量开始“刹车”,6月仅53GW左右;7月进一步滑至11GW;8月更跌至7.36GW。
![]()
来源:光伏之源
9月数据还没发布,但考虑7、8月份以来的反内卷导致上游材料价格的上涨,会一定程度抑制需求,预计数据也会很平淡。
这一“前强后弱”的节奏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首先,政策红线效应凸显。2025年2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发布的136号文明确,自5月31日起,所有新增分布式光伏项目须通过电力现货市场交易消纳,彻底终结“补贴时代”。 这意味着项目从“量价双保”转向“量价不保”:电价随供需波动,峰谷价差拉大。
这标志着以往固定上网电价和规模补贴的模式终结。与此同时,现货市场规则也在完善,但短期内价格极限、企业自发自用安排等机制尚不完善。
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导致开发商决策周期延长和担心。
而且,以山东为代表的地方机制电价,对光伏投资者也是沉重打击。山东光伏项目机制电价是0.225元/度,接近盈亏平衡线,竞价中竞价下限几乎贴近度电成本,使不少项目面临“赔本干”的境地。
现货市场更惨。今年4月,山东光伏现货交易均价为0.016元/千瓦时(度电电价约1分6),创下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以来的最低纪录。
现货市场的负电价也在蔓延。如浙江春节期间电价最低达-0.2元/度,五一假期山东连续22小时出现负价。9月,四川丰水期,现货触及-50元/MWh下限;蒙西等地也频现负值。
以往“全额收购”模式下,光伏依赖固定上网电价或补贴,IRR(内部收益率)稳定在12%-15%。如今,波动风险放大:供需失衡下,新能源“低价倾销”导致负电价和地板电价频现。
能源央企半年报集体“亮红灯”,电价下行也是营收下滑的主因。今年上半年,华能国际营收1120.32亿元,同比降5.7%,境内平均上网电价485.27元/MWh,降2.69%。龙源电力营收下滑18.61%,新能源平均电价399元/MWh,降23元。 国电电力、电价409.7元/MWh,降6.72%;华电国际516.8元/MWh,降1.44%;大唐发电444.48元/MWh,降3.95%;中国电力光伏电价376.80元/MWh,降5.97%。
02
消纳限制与电网调度矛盾
这波“断崖式”下跌不仅让市场措手不及,还引发了对整个电力生态的深刻反思。
这种极端价格信号反映出供需失衡和市场机制不完善。当然,最主要原因,还是电网消纳存在瓶颈和短板。
风光利用率是新能源消纳的直观指标,利用率各地不断“亮黄灯”。8月全国光伏利用率96.4%,1-8月平均94.9%,同比微降,但区域分化严重。青海、新疆、西藏利用率不足90%(分别为84.3%、86.5%、64.8%),甘肃、蒙西、陕西、云南等7省区低于95%。3月更低:西藏68.6%,6省低于90%。
![]()
来源:光伏們
下降原因一方面是新能源装机占比升至60%,间歇性与波动性考验电网消纳:全国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减少,受系统原因限电影响。另一方面,区域不均加剧问题:西北“光资源富集”却消纳弱,东部“需求旺盛”利用率近100%(上海、浙江、福建等)。
利用率反应了各地新能源消纳难题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关部门出台政策,规定各省2025年非水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为硬约束,当年必须完成,未达标不能抵下一年。
但没想到,这一政策使得地方政府谨慎放行新增光伏。传统光伏大省如山东、河北、江苏等地装机增速明显放缓,其中分布式光伏下滑尤为显著。
电网调度上也存在一些障碍。现行电网调度仍以行政命令为主,在低负荷时段往往“先调度、后交易”。如2025年1月27日浙江电网负荷仅1700万千瓦时,即便风光充足,当地调度仍维持大量煤电机组开机,致使许多清洁电源被迫弃风弃光。
调度部门对省际外来电安排也多沿用刚性计划(如西部煤电送出70%以上仍维持),进一步挤压了省内新能源消纳空间。
这表明当下电网平衡机制缺乏灵活性、资源配置扭曲。一些政策也在尝试破局,如国家能源局提出发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和绿电直连等模式:允许新能源与用电企业点对点直连,降低输电损耗、提高就地消纳。
总体看,省级调度范围与市场交易机制脱节,导致光伏等新能源无法充分利用其低边际成本优势,积压出清不足,消纳制约依旧严重。
03
政策节奏显得尤为关键
面对“量价齐跌”,光伏投资积极性受到严重制约。对项目开发商而言,投资回报预期已大幅降低,新项目审批和融资更为谨慎。
相关调研显示,山东竞价后,未开工项目大多暂缓;新疆、湖北等地集中式投资基本停滞。IRR低、周期长、风险高,更多的中小企业“停工潮”和退出潮已经出现。
从积极方面看,这可以使得产业链出现倒逼式去产能和优化调整,但是装机大幅下滑,会导致整个产业出现停滞,光伏投资也会随之下跌。这显然不是政策制定者希望看到的。
在实现“2035年风光装机36亿千瓦”这一巨量目标的压力下,政策节奏显得尤为关键。
当前全国风光累计约1.7亿千瓦,还有近1.9亿千瓦的装机缺口,这要求未来10年年均增装超180GW。以中国企业产能来计算,完成这个任务不是难事,但如果没有适当的利润,导致企业不愿意投资,目标就会成为问题。
因为当前市场环境似乎出现拐点:光伏企业普遍盈利能力下降,项目拿地审批放缓,完全放任市场化带来的“断崖式”调整难以持续达标目标。
从政策方面看,应在“稳步推进改革”与“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间取得平衡。一方面继续深化市场化方向,另一方面应适度留出制度适配期:比如放宽对于光伏新增竞价电量比例的要求,延长存量项目收益保障机制期限,避免因骤然削减保证收益而引起的市场恐慌。
唯有合理把握政策节奏,才能在防止行业过度内卷的同时,保持产业健康增长。
从企业层面来说,虽然光伏投资面临收益不确定性加剧的挑战,但有些项目还是值得关注的:一是分布式光伏特别是自发自用项目;二是"光伏+储能"一体化项目;三是多能互补综合能源项目;四是技术领先的成本优势项目。
当然,这需要光伏投资从粗放式规模扩张转向精细化价值创造。
Reference:
[1]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负电价蔓延、风光价差拉大,行业正在经历“最痛洗牌”!
[2]光伏之源:8 月单月新增光伏装机7.36GW,同比下降55%,环比下降33%!
[3]光伏們:7省光伏利用率低于95%,2025年8月全国新能源消纳情况公布
[4]光伏們:36亿千瓦装机目标,光伏能“抢”到多少?
[5]光伏Time:单月装机93GW!当光伏“最后的疯狂”落幕……
热门阅读
(点击图片跳转阅读)
![]()
联系和关注我们↓(公众号后台留言联系小编)
免责声明:
本文仅用于学术交流和传播,不构成投资建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