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兰妈谈育儿
遇到一位妈妈,被气得快要发疯了
原因是,她那14岁女儿整天不好好学习,就知道跟朋友一起上学瞎混,妈妈知道后劝也劝了、骂也骂了
可结果呢,女儿竟然开始发疯,不想去读书,跟男同学谈恋爱,还扬言说“看不惯我,我就去男朋友家住”
也就是那一次,妈妈才体会到了什么是无能为力
面对女儿的叛逆和反感,她也似乎一下子苍老十几岁,整个人都没有了昔日的活力
再说起女儿时,她也极为沮丧地说:“我是一个失败的妈妈,我没有把自己的女儿教好,也不知道该如何把女儿教好”
对此,也有一些妈妈跟着发表一些意见
![]()
有妈妈说:
“我家老大15岁,上初三时迷上了cos,每天一上学就哭,说压抑,还自残,我想把她的那些衣服都扔了,可她却警告我,让我想好了后果自负,我被气得去了两趟医院,在家里还躺了好几天,后来也慢慢想通了,孩子一根筋的时候就不要和她争辩什么了,孩子听不懂,也根本就不愿意听,等到孩子冷静下来的时候再慢慢地沟通、慢慢去影响”
还有妈妈说:
“我儿子叛逆的时候感觉自己都要疯掉了,直到初二下半年吧,儿子班上换了一个新班主任,本以为儿子的叛逆和不学无术,老师肯定是看都不愿意看一眼的,没想到,老师非但没有放弃,反而隔几天就给我打电话沟通孩子的情况,语气中除了鼓励就是给出一些解决方法,直到儿子读初三开始,终于开始抓住劲儿学习了,说实话,我挺感激这个老师的,如果不是他的鼓励和安慰,我可能会一直在焦虑中走不出来,对儿子的态度也会一直那么恶劣”
是呀,孩子虽然难管,并不代表就没救了,育儿这条路本身就是充满荆棘的坎坷难走,我们想要孩子走出困境的最简单方法,也是父母先改变自己的思路,包括沟通方式
说到这里,兰妈突然想到了《孙子兵法》里一句话:驭人之术,攻心为上
![]()
比如:
1、你越想激怒对方,就要表现得越平静
2、你越想对方恐惧,就要尽量隐瞒意图
3、你越想对方骄傲,就要多多示弱恭维
4、你越想对方合作,就要搜集对方软肋
5、你越想对方轻敌,就要尽量暴露弱点
6、你越想对方内耗,就要做到坐山观虎斗
是呀,一悟一世界,当你学会了专攻人的内心,就能做到轻松驾驭所有人
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当你觉得孩子难管、难沟通的时候,就要多学一学能抓住孩子心的一些攻心术了:
![]()
01
孩子写作业时
把“你不能”,改成“今天回家表现得真积极
“崩溃了,真的崩溃了”
一位妈妈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整个人都红温了,面对儿子写作业太拖沓,晚上十一点还没有写完,直接会崩溃地把孩子打一顿,然后又生气地反手把自己抽一巴掌
对此,很多人都不能理解,总觉得妈妈的做法太过极端了
事实上,对于辅导作业这件事,也只有真正经历过的家长才能明白其中的酸苦和无奈
有位妈妈就曾说:
“每次打完孩子就后悔了,但下次还是会忍不住要打,其实现在的小孩也挺可怜的,犯错了得挨打,平时写作业干啥都得挨吼挨打,家校共育里疯的是家长、苦的也是孩子,家长每天都有监管任务,不完成第二天就会接到老师电话,特别是责任心强、性格又比较急躁的家长,遇到这些情况时又不敢对老师说什么,只有对自己的孩子发脾气,表达不满”
![]()
所以说,当前教育里的家长和孩子都是属于弱势的一方,家长有了压力和情绪,会体现在孩子身上,孩子有了压力和情绪,也会反过来发泄在家长身上
就这样,相互伤害、再相互循环
不过,在兰妈看来,既然压力和情绪是无法避免的问题,那就不要去逃避或者过度消耗,能做的就是以坦然的心态去接受,然后再慢慢消化
比如,孩子写作业时就不要再像以前对孩子说“你不能...,你应该...”,而是告诉孩子今天回家表现得真棒,特别是xx方面,简直是帅呆了”
如此一来,孩子就会有种“原来,我在妈妈眼里也是那么优秀”的放松感,孩子会因此变得越来越愿意亲近你、和你讲更很多话,并且还会分享更多新鲜有趣的事情
![]()
02
孩子考出低分时
把“考的什么”,改成“和上次比进步很多了”
学习,一直都是一件有技术含量的事情
除了基础知识要足够扎实之外,学习的方法、包括心态也同样是特别重要的
遇到过一个女孩,是一个比较乖巧的性格,妈妈让她做什么就做什么,每天有写不完的作业,还有补不完的功课
对于这一切,女孩也默默地接受着妈妈的所有安排,本以为心甘情愿学习的结果一定是水到渠成般的开花结果
没想到,上了半年的辅导班,钱没少花,可孩子的学习成绩非但没有提升,反而比之前的测试水平还糟糕了不少
一时间,妈妈有些想不明白,一直以为是女孩没有用心,上课没有认真听讲,对于孩子态度也进行了严厉的敲打
直到有一次,妈妈接到辅导班老师的电话,老师给出的活法是:“这孩子看起来有些太敏感,胆子太小了,我就说她有道题做错了,她直接就撕了一整页重做,这样下去效率怎么可能会提高多少呢”
![]()
原来,女孩虽然看起来乖巧懂事,可骨子里还是有着明显的不服,对于妈妈说她字写得不好,每次都倔强地把整页练字都撕了,然后重写
这一举止,看起来似乎是在惩罚她自己,事实上就是对妈妈行为极大的不满和反抗
而我们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得出,孩子不愿意做的事情、不想听的话,就不要过度地强迫,强扭的瓜不甜,孩子的优秀也从来不是打压、逼迫出来的
特别是学习成绩这件事,我们在看待分数的时候一定要理性,其次要理解,能明白一次分数并不代表未来的每一次分数,也能理解分数没考好,孩子内心才是最难受、最感到失落的
最后,我们再带着这些明白和理解去对孩子进行情绪上的安慰,告诉孩子:
“没关系,这次考的分数虽然不是那么理想,可是和上次比,还是进步很多呢,特别是xx题型上,可以看得出你真的很用心,这段时间的努力也确实是辛苦了”
![]()
03
孩子无理哭闹时
把“你闭嘴”,改成“你希望我做些什么呢”
孩子好哭,看起来也许是玻璃心、无理取闹的底线挑战
可如果我们从孩子的情绪方面来看,就能发现每一个好哭的孩子背后,都有一颗迫切寻求关注的脆弱之心,也就是没有安全感
一个12岁男孩,看起来都跟我们这些成年人一般身高了,可每次看到妈妈的时候就会无事哭三场
只要是妈妈回家,那谁也不要,什么事也不干了,妈妈走到哪里就跟到哪里
对于这一点,很多人都觉得男孩的性格太娘了,一点小男子汉气概都没有
也有人说,这样不独立、遇娘就哭的孩子,也是被溺爱出来的,肯定是妈妈什么条件都满足孩子,孩子摸清楚了妈妈的底线,也就会肆意去消耗和索取
也许这些观点表达的都没错,可真正深层原因还是很容易被忽略的
![]()
就拿妈妈每次回家要再次离家这件事来说
每次返岗前的一两天,男孩就会格外闹腾,不是衣服穿不上,就是吃饭手疼,又或者缠着妈妈给他买很多之前没有满足的东西
妈妈呢,为了安抚儿子不继续闹腾,几乎是所求皆所应
但等到妈妈正式出发那天,男孩还是会一哭二闹,缠着妈妈不让走,每次离别大家也都是控制不住地嚎啕大哭
其实,这里就是孩子舍不得妈妈
之前的所有闹腾,也不过是像妈妈反映“我需要你,我舍不得你离开”的小动作罢了
如果家长能理解多一些陪伴和心灵沟通,就能发现孩子也并没有想象当中的不讲理、不懂话
所以说,当孩子无理取闹的时候千万别戳他们痛点,更不要把孩子身上的不完美用语言直接划上标签
我们能做的,就是站在包容角度,把“你闭嘴...”之类的反感,换成“你希望我做些什么”的倾听声音
等到孩子能打开心扉,和你沟通更多属于内心的真实声音时,就会发现孩子真的很乖、也真的很需要爸爸妈妈陪在身边
![]()
04
孩子叛逆顶嘴时
把“看看别人”,改成“继续说说你的想法吧”
“妈妈,你能不能等我1分钟,认真听我把话说完啊,你这样真的让我很难过,也让我觉得自己好没用”
这是11岁女儿,前两天刚对我说的话
事情还要从马上就要开始的秋季运动会开始说起,从本周开始,班上就开始陆续报名运动会的项目了
按照以往的安排来,我以为女儿依旧不会报名任何项目,对运动会那天也并没有做任何安排的计划
可没想到,昨天晚上放学之后,女儿居然直接问我“妈妈,10月15号就是运动会了,你那天能不能来学校呀”
我一听,当时就发表不满:“去运动会干嘛?我又不喜欢赶那热闹”
没想到,女儿直接生气了,然后就开始质问我:“你能不能听我把话说完”
我回应后,她才缓缓道来:
“老师说那天有项目的家长,都可以进学校给自己的孩子加油,我本来是不想报名项目的,可老师看到班上女生报名的人太少了,就说如果再没有人报名,那女生就一个都不选,没办法,为了那些想参加项目的女生不会失望,我才大胆举手报名的...”
![]()
听完这些话,我立马意识到女儿的本意就是希望我夸夸她
对此,兰妈也及时发表感言说:“哇,你真的好勇敢呀,我想班上的一些女生肯定会特别感激你的,如果不是你,她们就没机会参加运动会了”
后来,女儿还主动把之前决定出去玩儿的假期规划,主动改成每天早晚要200米跑、和跳远的训练计划
看得出,任何事情都没有孩子干不成的,只有他们愿不愿意,如果孩子付出绝对多的辛苦和努力,那结果肯定会一次比一次好
所以说,鼓励和支持,也是我们“抓住”孩子心的一种攻心术,你只有先了解孩子需要的是什么,才能针对性地投其所好,然后从情绪、和心灵上做到让孩子认可和接受
如此,矛盾和隔阂就会不攻自破,我们和孩子感情会越来越好,教育的效率也自然会越来越高
![]()
那么,关于“抓住”孩子心才能更好地引导的相关技巧与方法,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