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药店的“医保定点”招牌是财富通行证,三年狂开十万家,风光无限。
如今一年内,近四万家药店倒闭,平均每天百余家消失!曾被追捧的“医保定点”金字招牌,如今成了烫手山芋,甚至诱发骗保狂潮。
“铁饭碗”药店为何大批跑路?老百姓的利益该如何保障?
![]()
编辑:bhl
黄金赛道大溃败
街边药店那块蓝底白字的“医保定点”招牌简直就是财富的通行证,多少人挤破了头,就为了挂上这块牌子,以为从此就能躺着数钱。
可谁能想到,风向变得这么快,曾被誉为黄金赛道的行业,如今大溃败,数字冰冷得吓人,仅仅在过去一年,就有三万九千家药店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
![]()
这意味着什么?平均下来,每一天都有一百零七家药店悄无声息地关门大吉,闭店率从前一年的百分之三点八,猛增到了百分之五点七。
这还不是终点,有机构大胆预测,今年的关停数量可能会达到一个更恐怖的数字-十万家。
![]()
增长的“万能钥匙”
故事的起点,要追溯到2017年那场深刻的医药改革,一个关键政策的松动,就像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彻底改变了整个行业的生态。
政策的核心,是允许处方药走出医院,在院外的药店销售,更关键的是,医保支付也同步覆盖了这些药店,这等于把医院源源不断的客流,直接引向了街头巷尾。
![]()
一夜之间,药店的“医保定点”资格从一个普通的经营许可,变成了点石成金的魔棒,市场彻底被点燃了,之前每年新增一万家药店的速度,已经不算慢了。
可政策落地后,这个数字直接翻了三倍,年增量瞬间飙升到三万家,更疯狂的是,连过去限制药店过度密集的间距规定也被取消,为资本扫清了最后一道障碍。
![]()
无数跨行业的投资者涌入,他们坚信这是一个稳赚不赔的买卖,紧接着2019到2022年的特殊时期,更是给这股狂热添了一把猛火。
那几年药店成了绝对的刚需中心,一只普通的口罩价格能被炒到一百二十八元,一盒难求的退烧药,甚至卖出上千元的天价。
![]()
这种畸形的繁荣,进一步强化了药店是财富密码的幻觉,在资本和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从2019年到2022年,短短三年,全国新增的药店数量就超过了十万家。
到2022年底,药店总数达到了惊人的六十二万三千三百家,一个巨大的泡沫被吹到了顶点。
![]()
贪婪的“双刃剑”
然而当所有人都把目光聚焦医保定点带来的巨大利润时,这块金字招牌的另一面-那把锋利的双刃剑,也开始显露狰狞。
为了追逐利润许多药店不再思考如何做好专业的药学服务,而是动起了歪脑筋走上了一条骗取医保基金的“捷径”。
手段五花八门,最常见的,是内外勾结,让员工利用职务之便,找来亲戚朋友的医保卡,刷完卡后把药品低价倒卖出去,套取差价。
![]()
更恶劣的是所谓的“空刷”,顾客刷了医保卡,药店根本不给药,直接按比例返还现金,这种行为,已经不是违规,而是赤裸裸的犯罪。
在甘肃、河北、内蒙古等地,这类问题一度非常突出,有些地方违规交易的药品比例,甚至能占到总量的四成。
一个盘踞在北京石景山区的职业收药团伙,专门指使老年人用医保卡去定点药店多开、滥开药品,然后他们以极低的价格上门回收。
![]()
最终案件告破时,警方查获的涉案医保卡多达一百零五张,涉案金额超过一百三十七万元,而在上海,警方甚至打掉了一个有组织、成规模的超量配药犯罪网络。
一条从收卡、购药到收药、卖药的完整黑色产业链,就这么在医保基金的躯体上疯狂吸血。
这种对规则的漠视,也反映在日常经营上,过度依赖医保刷卡消费,导致药店的运营模式极其单一,唯一的盈利点似乎只剩下药品差价。
![]()
为了扩大利润,价格战打得昏天黑地,同一种药,隔条街的两家店差价就能有十几块,同时价格虚高现象也屡见不鲜,部分药品售价甚至是医院的两倍。
最让消费者寒心的,是无休止的诱导消费,店员们紧盯着进店的老年人,想方设法地推销那些利润高昂的保健品,严重透支了行业的信任。
![]()
监管与市场的“紧箍咒”
当药店行业因内部的溃烂而变得虚弱不堪时,两股强大的外部力量同时袭来,像一个不断收紧的紧箍咒,让原本的生存模式彻底失效。
第一股力量,是来自国家医保监管的雷霆整治,骗保行为被列为重点打击对象,无数药店被置于监管的放大镜之下。
对那些违规操作的药店来说,最严厉的惩罚,莫过于被直接取消医保定点资格,这几乎等于宣判了死刑。
![]()
一旦失去了这块招牌,就意味着失去了绝大部分客源,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一家没有医保资格的药店,几乎寸步难行。
监管的铁拳不仅砸向存量,也开始封堵增量,在山东、福建等多个省份,已经暂停了新增医保定点药店的受理申请。
这不仅切断了新入局者想靠老办法分一杯羹的念想,也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
而另一股力量,则是来自线上渠道的降维打击,当线下药店还在为几块钱的差价内卷时,线上药店早已凭借无可比拟的优势,釜底抽薪。
就在去年,网上药店的销售额已经突破了七百一十四亿元,同比增长超过百分之十七,线上近万家药店,甚至已经支持线上下单并直接使用医保支付。
价格更便宜,线上模式带来的即时配送,更是让“半小时送药上门”成为现实,甚至连夜间急用药的需求都能满足。
![]()
一个令人意外的数据是,曾经被认为是线下药店铁票仓的老年群体,如今也已成为线上购药的主力军之一。
线下药店陷入了绝境,骗保的非法收入被监管斩断,合法的利润空间又被线上平台无情挤压,许多个体药店的营业额锐减,最终只能在亏损中黯然离场。
![]()
洗牌后的重生之路
这场声势浩大的关店潮是一场残酷但必然的去伪存真,业内人士预测,药店的总量最终会回归到四十万家左右的合理水平。
这意味着,那些靠投机和钻空子生存的店铺将被市场无情淘汰,那么,活下来的药店,又该走向何方?
答案或许就藏在消费者的关切里,数据显示百分之七十二的消费者,最看重的永远是药品的质量,百分之六十八的消费者,则高度关注平台的合规性。
![]()
这说明无论模式如何变化,药店的本质都应回归到专业的服务和健康管理上来,未来的药店必须摆脱对“医保定点”资格的单一依赖,成为一个真正的健康服务中心。
新的生存范式正在浮现,线上线下必须深度融合,利用模式承接线上慢病用药的电子处方流转,将便利性做到极致。
![]()
大型连锁品牌,如老百姓大药房,已经开始调整扩张策略,从重资产的自营模式,转向风险更低的加盟形式。
一些更具前瞻性的探索也在进行中,在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自主取药机”这样的新物种,预示着未来药品分发方式的又一次变革。
![]()
结语
回过头看,这场席卷行业的风暴,本质上是市场规律在纠正过去几年非理性的疯狂扩张,任何一个行业,如果增长模式建立在滥用公共资源和透支社会信任之上,那么它的崩塌也只是时间问题。
对那些挣扎求存的药店经营者而言,现在最需要的,是彻底抛弃幻想,放弃对医保定点这根拐杖的依赖,只有那些真正回归服务本质,合规经营,才能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新位置。
行业的阵痛是剧烈的,但长远来看一次彻底的出清,或许能换来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未来。
![]()
信息来源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