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圣火照千秋
文/丁建荣
2025年10月3日,东山学校“校友回乡”暨建校13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隆重启幕。10时28分,一道金秋阳光穿过彩窗,湘乡市委书记赵新文双手托起那面2025年9月10日东山学校校庆日曾在天安门广场迎接过教师节晨曦的国旗,褶皱里沉淀着共和国七十六年风雨历程的国旗,转送到彭向峰校长手里的一瞬,东山学校130年校史忽然有了更新的重量——1895年“东山精舍”的油灯、1910年少年毛泽东“立志出乡关”的豪情、1958年毛主席为母校亲笔题写的“东山学校”校匾、2025年校庆庆典舞台上圣火跳动的红焰,在同一道目光里叠映成一幅历史的长卷。
![]()
礼堂穹顶下,北大杜丽群教授讲稿的铅笔批注,与王松灵院士实验室的显微镜默然对话。当院士用带有湘乡方言特征朗诵出“东山起凤毛”时,白发校友齐刷刷挺直脊背——教育最动人的部分,从来不是知识的搬运,而是让相隔百年的灵魂在同一坐标上共振。
圣火传递构成一条隐喻的时空长廊:1965届初9班彭福清掌心的老茧到1975届初26班的黄湘华,由1985届高42班的电气防爆专家李江再到1995年高84班的华东师大曹艳春教授,从2005届高164班的刘军到2015届高404班的贺婷,再到2025届的某某稚嫩的双手时,圣火火焰于玻璃罩内折出七重光晕,恰似代表东山培养的七代学子:他们有人成为院士,有人成为专家,有人扎根乡土,无论什么身份,而“公诚勤俭”的校训像一束光谱,把差异折射成同一道彩虹。万千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一刻,聚焦在这个象征传承与赓续的火炬上。如潮般的掌声与欢呼声席卷东山大礼堂,冲出窗棂,飘向天际,引来白鸟鸣和。与此同时,礼堂外LED屏播放着实况,毛泽东学习情境复原馆、量子计算实验室、乡村振兴工作站……历史与未来在同一张纸上对折,揭示教育的终极命题——守护确定的坐标,也授予未来无限可能。
秋阳把影子拉得很长,像一条条通往过去的隧道。广场东侧那棵老香樟树正飘下落叶,每一片红叶都精准覆盖在校庆铺就的“时光甬道”地毯上——背景墙镌刻着历届毕业生的姓名。风一吹,叶子与名字重叠,像给历史盖上一枚滚烫的邮戳。
圣火台上的蓝焰仍未熄灭,在风中微微抖动却拒绝倾斜。那姿态让人想起东山书院旧照里,毛泽东与同学在井台旁挑水的剪影:同样的倔强,同样的清澈。火焰上方,一只红嘴蓝鹊掠过,尾羽划出的弧线把天空切成两半——一半是1905年《东山书院章程》的木刻版,一半是2025年“智慧东山”的云端数据库。
更远处,孩子们排练焰火晚会。他们高举的电子冷烟花可变幻七种颜色,却唯独没有红——真正的红,此刻正静静燃烧在圣火台里,像一颗不肯老去的心。
![]()
于是,我们可以回答那个被反复追问的问题:什么是东山?东山是1895年“东山精舍”门楣上斑驳的“精”字,是东山书院记碑刻上的“实事求是”,是97岁老校友陈常峰珍藏的转学证,是胡氏父子两代东山人共同守护了数十年的东山大麻石古井盖,是金融翘楚周罗千自己设计珍藏的班徽图案,是校庆办杨文、唐一兰智能手表里0.01秒的心率波动——更是此刻,所有东山人站在同一片光影里,看见火焰幻化成“公诚勤俭”无人机造型。
作者简介:
![]()
丁建荣,湖南湘乡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任国防科技大学原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政治委员,大校军衔。现任湖南省诗词协会常务理事、省直分会会长。有300多首诗词作品在《中华诗词》《湖南诗词》等多家刊物发表。
编辑:刘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