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拯救数百万疟疾患者的青蒿素,只能从黄花蒿中微量提取。而今天,生物工程师们已经能够命令酵母菌,在巨大的发酵罐里为我们源源不断地生产这种救命药。这正是生物制药技术的魔力,将细胞转化为智能的活体工厂。生物工程类专业,正是为了培养能够在医药、能源、环保等领域开创新局面的工程师。
一、2022年新增与撤销专业点数量持平
近五年生物工程类专业点的新增数量保持稳定均在10个及以上。国家对生物医药、能源等领域的人才需求依旧。2022年出现的撤销峰值时与新增数首次达到平衡后,新增数量依旧缓慢上涨。
![]()
新增的58个专业点中,生物制药以39个新增点一骑绝尘,占总新增数量的67%;新兴的合成生物学新增点数10个;而传统意义上的生物工程专业新增仅为9个。对于高校而言,教学目标转向了更明确的应用型专业和引领未来的前沿交叉专业。
![]()
二、整体招生规模保持稳定
2021年至2025年,全国生物工程类专业的招生计划人数从2.2万人稳步增长至2.7万人,增幅达25%,拥有0.61%-0.64%的稳定占比。生物工程类专业本质上仍是一个小众而精尖的工科门类,其规模无法与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等热门工科相比。
![]()
几年间生物制药专业的招生计划数据增长曲线,势头远超生物工程大类整体的平稳态势。计划人数增幅达65%;更关键的是,在大类中的占比从27.2%迅猛提升至35.9%,短短五年内占比扩张了超过8%。
![]()
三、开设生物工程类院校占比始终在22%左右波动
开设生物工程类专业的院校数量在过去五年间保持稳定,尽管2024年院校数量较2023年略有下降,但占比始终在22%左右小幅波动,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布局规模。
![]()
四、985院校增幅达24%
2025年除211院校外,所有层次的院校招生计划均有上升。其中985院校增幅达24%,尽管基数小但意味着在生物科技前沿领域的竞争中,顶尖院校主在培养领军人才需求增长;同时,其他院校不仅招生基数最大(占比过半),且保持了8.2%的可观增速,承担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主力。
![]()
五、理科主导地位持续强化,文科生占比归零
近两年生物工程类仅招收理科考生,理科计划招生占比连续五年稳定在84%左右,就算是综合省份多数专业要求物理+化学,少数专业要求至少选择物化生中的一种,本质上也属于纯理科招生。
![]()
六、录取分数相对稳定,生源质量并无剧烈波动
绝大多数专业分数变动集中在 [-5, 5] 区间内。其中,分数下降在5分以内的专业占比为43.9%,而分数上涨在5分以内的专业占比为22.5%,两者合计占比高达66.4%。对于大部分专业而言,录取分数位次相对稳定。
从上升/下降超过5分专业的占比来看,分别为13%、14%,相差并不大,主要集中在双非院校,生源质量并没有发生剧烈波动。
![]()
七、211院校录取位次普遍后移,报考热度略降温
下图展示了在河北省录取位次位居前列的生物工程类专业(物理类)部分211院校。2025年除北京中医药大学录取位次有所上升、江南大学位次波动较大外,其余四所院校的位次均呈现整体后移的趋势。生物工程类专业在2025年对河北高分考生的吸引力,未能抵挡住招生计划缩减带来的理论上的竞争加剧,反而出现了热度下降。
![]()
八、就业率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过去五年里,生物工程类专业的就业率都稳定地高于全国本科的平均水平。尽管社会舆论常认为“生化环材”是“天坑”,但从短期就业率这个硬指标来看,生物工程类专业的毕业生表现反而稳健且略优于大盘。这对于担心一毕业就失业的考生来说,是一个定心丸。
![]()
九、生物工程类专业毕业生的起薪持续低于全国本科平均水平
生物工程类专业短期就业稳定,但起薪缺乏竞争力。差距幅度在1.6%到6.1%之间。在初入职场的回报上,该专业确实不占优势。然而,到了2024年,差距不仅没有继续收窄,反而大幅扩大至-5.0%。在整体就业市场承压的背景下,相比其他热门专业(如计算机、电子信息等),生物工程专业的薪资增长乏力,甚至出现了名义月收入的下降,而全国本科平均月收入仍在上涨。其薪酬竞争力在波动的经济环境中更为脆弱。
![]()
特别声明:本文为易度排名原创作品。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禁止转载和使用,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