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众号为一线语文教师个人原创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为个人独立撰写,欢迎点击上方的“水寒说语文”关注。
2025年第七十二期(总第944期)
![]()
今天的诊断对象是2010年北京卷议论文《创新的快乐从哪里来》,给这个文本挑挑刺儿。
①我国著名数学家谷超豪院士,曾将自己的三大研究领域——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亲昵地称为“金三角”,并告诉别人:“别看它们表面上枯燥,其实只要深入进去,就会发现其中奥妙无穷,充满快乐。而正是这快乐给予了我无穷的动力。”谷先生的数学人生启示我们,科研工作者要在创新之路上不断前行,不可缺少那种发自心底而又融入生活的创新的快乐,否则就缺少了动力。可是,在很多人眼里,科研创新是艰深、枯燥、乏味的“苦差事”,又如何成为快乐的源泉呢?其实快乐就来源于创新的各个环节:从源头到过程再到结果。
上面引用的是该文本的第①段,针对这这段文字,当年的命题人命制了这样一道题。
18.文章第①段引用谷超豪院士的事例意在表明______。(不超过25个字)(2分) 参考答案:创新的快乐是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
显然,从命题的角度来说,命题人希望通过该题考查考生是否能够抓住材料和观点之间的联系。由于有字数的限制,当年很多考生只是关注了“科研工作者要在创新之路上不断前行,不可缺少那种发自心底而又融入生活的创新的快乐”这两个分句,而忽视了“否则就缺少了动力”这个分句,而且,也没关注到后一分句和前文中“而正是这快乐给予了我无穷的动力”这句话的对应关系。
解决这个问题的正确方法是,首先应该准确找到谷超豪院士的事例和后面分析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要找到“科研工作者要在创新之路上不断前行,不可缺少那种发自心底而又融入生活的创新的快乐,否则就缺少了动力”这句话,把这句话以“否则”为界分为两层,然后再压缩两层的内容得出结论。
该题对掌握了熟练区分材料和观点能力的考生而言并不太难,但我相信,几乎所有做对该题的考生,并没有意识到文本本身存在一定的BUG。在考场上,那么紧张的情况下,发现不了也很正常,或者退一步说,也没有任何必要非要深究命题之外的问题,只要把这题答对完成任务了。
不过,在平时读书时,却不能轻易就把一些疑问滑过去。我在读谷超豪院士这段话时,就觉得怎么堂堂一个院士,说话和中学生一样,非要表白一下自己的动力从哪里来呢。作为著名的科学家,他完全没有必要这样说。这个语言表达,与人物身份不大相符。
于是,我就找到了该考试文章的原文,并且找了其他一些有关谷超豪院士专访的记录,谷超豪院士的原话是:“别看它们表面上枯燥,其实只要深入进去,你就会发现奥妙无穷,简直是开发不尽的宝藏啊”。这才像一个院士所说的话嘛。正如谷先生自己所言,“人言数无味,我道味无穷”。他的话也应该言有尽而意无穷。
命题人为了命题,篡改了谷先生的原话,擅自增加了“正是这快乐给了我无穷的动力”这句话,这一修改,看起来和后面的“否则就缺少了动力”这句论证相照应,但这样写偏离了本文论述的重点“创新的的快乐从哪里来”,而变成了一开头就论述创新的快乐与创新的动力之间的关系了,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论证的中心。
多年的命题实践告诉我,为了命题的需要,对命题原材料做出必要的删改,可以说是太常见不过的一件事。但是,这种删改,是不是也应该有个底线呢?为了命制出需要的试题,把人家谷先生的原话都改了,然后又将其作为论据来论证相应的观点,这是不是就有一点儿过分了,人家谷先生能同意吗?
我的视频号,持续更新中,欢迎关注。《古文观止》的在线公益课已经讲到第五十六讲,每一讲都有直播回放。就在视频号“水寒说语文”的“直播回放”这个栏目就可以看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了公众号、视频号,来听一听。
欢迎关注我的新书《用减法教语文》,书中有很多能够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鲜活课例。具体内容可以点击下面的文章链接:
![]()
之前还写过另外一本书:《减法教育》,具体可以参见下面的文章链接:
![]()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若公众号转载,请联系授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