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路透社爆出一条消息,特朗普政府直接给中国航空公司下了个“最后通牒”,要求中方在两天内回应美方的命令,不准中国航班在飞往美国的途中经过俄罗斯领空。
10月9日,特朗普政府通过美国交通部发出警告,说要是中国航司不听话,继续让航班飞越俄罗斯领空,美方就可能出手禁止。他们只给了中方48小时的时间来回应,还放话,最终命令可能11月就生效。
![]()
近几年,美俄关系一直紧绷,美国老觉得俄罗斯在背后搞小动作,而中国和俄罗斯又走得近,美方可能担心中国航班借道俄罗斯领空来“占便宜”,比如节省飞行时间或成本。
但说实话,这种领空问题牵扯大了去!
美方说是为了“国家安全”,怕中国航班经过俄罗斯时,可能泄露敏感信息或助长地缘政治风险。但往深里想,这可能不只是安全问题,更像是一场政治博弈。
![]()
特朗普这人,大家都知道,办事风格直来直去,喜欢用高压手段施压,或许想借此展示对华强硬姿态,讨好国内保守派选民。
毕竟,中美竞争这些年没消停过,从贸易战到科技封锁,现在又轮到航空领域,美方似乎想把每个角落都变成战场。
不过,这种命令真能奏效吗?未必。
飞越领空这事,国际上有规则,比如国际民航组织的约定,各国本来有权管理自己的领空,但美方单方面下命令,可能有点越界了。
![]()
俄罗斯领空是条重要航线,尤其对中美之间的北极航线来说,能省下不少时间和燃油。
美方一禁,中国航班可能得绕道阿拉斯加或太平洋,多飞一两千公里,成本上去不说,碳排放也增加,这不是跟全球环保潮流唱反调吗?
从经济角度分析,美方的命令要是真落地,中美航空业都得受伤。
2025年,中国航司的美国航线占比不小,尤其是货运和旅游航班。绕飞意味着运营成本涨个10%-20%,这些钱最后谁出?还不是乘客和商家买单。
![]()
美国自己的航空公司也可能受影响,因为中方可能报复,限制美方航班。
这不,就成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烂账。
但美方只给两天时间回应,摆明了是不给中方商量余地。这种“最后通牒”式的做法,历史上往往容易激化矛盾,比如上世纪的美苏冷战,就常因为这种硬碰硬导致误判。
![]()
特朗普政府可能想用这招逼中方让步,但中方是吃软不吃硬的主儿,这么一来,反而可能让谈判桌更僵。
要知道,中方这些年韧性很强,一带一路搞多了,各种替代路线都在铺开,比如发展中亚或东南亚航线,美方的禁令可能反而推动中国加快自主航空网络建设。
所以,美方这出戏,图的是短期政治得分,但长远看,可能把自己坑进更复杂的泥潭。
那中方会怎么接招呢?
![]()
按照中国的外交风格,大概率不会硬碰硬,而是先冷静回应,争取时间。
两天内,中方可能通过外交渠道提出抗议,要求美方解释法律依据,同时启动备用方案,比如和俄罗斯协商,确保航线不受大影响。
中国这些年和俄罗斯关系不错,2025年数据显示,中俄在能源、基建上合作紧密,领空问题可能只是小插曲,双方完全可以私下协调。
![]()
中方或许会强调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指出美方的命令违反国际航空自由原则,从而争取国际支持,比如拉上欧盟或东盟国家一起发声。
更深层看,这事反映了全球权力格局的变化。
中美俄这“三角关系”,越来越像一场拔河比赛。美方想孤立中方,但中方和俄罗斯背靠背,反而可能更团结。
![]()
2025年,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美国一家独大的时代慢慢过去,这种单边命令可能加速其他国家“选边站”。
比如,欧洲国家虽然跟美国盟,但他们在航空业也有利益,如果美方禁令导致全球航线混乱,欧盟可能不满,转而和中方合作开发新航线。
这不排除会推动全球航空规则改革,比如在国际民航组织框架下,重新讨论领空开放问题。
![]()
对中国来说,挑战也是机遇,中方一直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时候正好展示大国担当。可能意味着中方会加大投入航空技术,比如发展更省油的飞机或优化航线,减少对特定领空的依赖。
同时,中方可能借此推动“一带一路”的航空合作,和沿线国家签更多开放天空协议,从而弱化美方的影响。
总之,中方的应对不会只是被动接招,而是主动布局,这可能让中美竞争进入新阶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