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体肠道内的细菌有成百上千种,自然界的细菌种类更是数不胜数。什么样的细菌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万众瞩目的“益生菌”呢?
筛选益生菌的过程有点像企业招聘。首先确定菌的来源,就像一些企业只认可某些学校的毕业生一样,用于人类的益生菌最好是来自于人体。换句话说,从大便中分离出来的细菌“根正苗红”,比较容易受到认可。不过,所谓英雄不问出处,有一些来源于其它生物的细菌也获得了认可,但认可的过程就更加曲折艰难。其次就是安全性的检验,它起码不能是致病细菌,否则就像招安强盗做警察,搞不好就监守自盗。除此之外,它还不能带有质粒编码的抗生素抗性基因。
质粒是独立于DNA的遗传物质片段,可以控制合成一些具有特定功能的蛋 白质。虽然抗生素抗性基因对于益生菌的生存有好处,但这样做的风险实在太大。特种部队的武器流落到恐怖分子手里依然威力无穷——编码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质粒也是如此,在益生菌里当然是锋利的武器,但是一旦被致病细菌盗取,就后患无穷。
![]()
安全性得到认可之后,自然就是有效性了。有效性的研究更加复杂,一是进行细菌培养,看看它们能否经受诸如酸、消化液等的考验,否则细菌还没到达小肠,就被消化掉,自然也就没有用了;二是看看它们能够产生什么,这些产生的东西对于人体是好是坏;三是看看它们有没有什么特异性,比如结合某种毒素,或者分解某种有害成分等等。
如果这些所谓的“体外研究”结果不错,细菌算是通过了又一轮考验,可以进入到下一步的“体内研究”。这一步的研究只是针对动物,看看 那些体外研究的结果在动物体内是否存在,有没有别的副作用出现,以及应该使用的剂量等。
![]()
通过了这一步也仍然拿不到“益生合格证”,还必须进行临床研究。临床研究的周期长、成本高,通常需要大量的志愿者。把培养好的细菌给这些勇敢的志愿者服用,再次检验有效性和安全性。只有通过了大规模、设计可靠、对照严格的临床试验,才能认为这种细菌可以作为益生菌使用。
最后,进入商业化生产,厂家必须说明这细菌是什么,含量多少,在什么使用条件下能够实现什么样的功能。
可惜的是,最后这两条,即使是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益生菌”制品很多也没有实现。
(文内配图均已获得图虫创意授权)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杂志
点击上图,“百科知识知道”大擂台,有问必答,有答必奖!
将好文“分享”给更多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