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秋天,纵然木叶凋零,雁字南飞,纵然山川显瘦,西风忧郁……,纵然人们都会嗟叹光阴之流逝,生命之短暂……,但谁又能否认秋天的魅力呢?
是的,无论是疏朗还是感伤,无论是辽阔还是萧瑟,秋天从来都独占着一份属于自己的画意与诗情。
![]()
走进古诗词,在最美的文字间,细细品秋;诗巷在本期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宋朝诗人李复的一首诗。
这首诗算不得是很著名的作品,但它却打磨得精致自然,彰显出了颇高的水平,读完后让人忍不住夸赞。
八月十六日后池上
宋·李复
竹户深扃满迳苔,芙蓉落尽晓地开。
数番雨势随风去,一片秋光入座来。
已老林蝉余韵断,将归檐燕强飞回。
沙鸥时下知人意,近岸相亲眼不猜。
李复,字履中,号潏水先生,长安人,我国北宋中后期官员、诗人。
李复的仕宦足迹遍及西北、中原以及西南,而正是这种多地奔波的人生阅历,使得他的诗作也常常带有一种山川之厚稳气息。
我们本期所分享的这首诗大概写于李复步入晚境时期,当时的作者在八月十六日独步于骏圃后池,对萧萧秋景,他心生感慨,一边因自己坎坷的仕途和起伏的人生,一边因自己阅“万事”而“破局”的淡然与从容。
![]()
诗的首联初步临摹出一幅清幽的画面:竹户深扃满迳苔,芙蓉落尽晓地开;幽深的竹院门窗紧闭,院内的小径上长满了青苔,芙蓉花都已经凋零而尽,露出宽敞的地面。
“竹户深扃”在借助典型物象“竹”为画面晕染以典雅的色彩的同时,更是将环境的静谧体现出来。
而环境的静谧又无不彰显出人物(也就是作者)喜“静”的一面,无不让我们看到他宁静坦然的形象与性情。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这里的“静”也在含蓄说明作者所居之地鲜有人来的事实,说明作者已然被朝廷边缘化的一种尴尬境地。
“满径苔”进一步对诗中的那味“静”做出印证,这三个字也再次将画面中的清新色彩予以叠染,从而使得画面变得更加富有艺术韵味。
后一句通过对物象“芙蓉”状态的描写,以间接的方式点出题目,把秋日的萧条气息融汇于诗中。
“数番雨势随风去,一片秋光入座来。”;一场场秋雨随风而去,一片秋光则朝座上洒来。
颔联写天气情况,也写时节特征,而相对来说它的空间也是比较开阔的。
“雨随风去”带给人的是承载着光阴流转之意的几分沧桑与清凉;那么再延伸一点,我们还可以从此处感知到人事变迁的几分落寞。
前一句说“去”,后一句写“来”。秋雨去后,秋光便来,这看上去仿佛是作者仅仅在阐述自然现象与规律,实际上在这再寻常不过的现象与规律背后,还饱含着一种义理方面的深刻诠释,即“有去就有来”“有缺就有补”。
所以这入座的“秋光”,可谓填补了秋雨消去的空白,它不但调亮了画面的色调,更是让画面变得丰盈起来,让人在精神层面拥有了一种“获得感”。
![]()
、来看颈联:已老林蝉余韵断,将归檐燕强飞回;树林中老去的秋蝉已经停止了最后的鸣叫。将要归去的燕子像是在勉强自己飞回到屋檐下。
我们可以看到,前两联的内容都重在突出一种极“静”的画面,而这里的颔联则调换了一个角度,它特意择取了两种物象,对画面及时增添以动感。
但又不得不说的是,颈联中的动感虽然很鲜明,但它却以“动”衬“静”,使得画面中的幽静意味得以有效体现。
“老”“断”是对“蝉”的形象临摹,更是对生命凋零的残酷现实的充分诠释。
“归”“回”是对“燕”的形象的临摹,更是对季节更替、秋气凉袭之凄清景象的有力展现。
二句画面生动,韵味厚稳,使人如作者一样触景生情,不觉悲凉。
我们说此诗耐人寻味,颇显水平,还在于它在尾联中的独特安排:沙鸥时下知人意,近岸相亲眼不猜;沙鸥时不时飞过,像是了解人的心思一样,它们靠近岸边与人相亲,丝毫没有惧怕之意。
“沙鸥”是“自由”物象的代表,所以它的出现,已然替作者表达出了一种淡泊自在的心境。沙鸥与人的亲近,也充分诠释了作者甘愿归于平淡并且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至高境界。
前几联是作者于“红尘”中的所睹和所述,尾联是作者跳出红尘之外的参悟与蜕变。故而尾联的情感色彩是乐观积极的,它冲淡了前几联的那几分凄凉,给予诗意无限张力,给予读者无限感染力。
![]()
秋光入座倩人咏,纵是愁来也自销;读完一首,味留唇齿。
追逐诗词之脚步,将读写进行到底;关注一号诗巷,我们下期精彩不见不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