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喜欢小米汽车的粉丝们非常的愤怒,这些人的观点很简单。
每个汽车都有可能出现事故,为什么只有小米汽车出现事故之后,媒体如此大张旗鼓的宣传,网友们如此卖力的转载和评论,一些铁杆粉丝在某平台呼吁赶紧下架相关视频,并且停止转载,这就是一种抹黑。
我不知道网友们对于这件事情怎么看,确实只要提到小米两个字,好像在互联网上就有非常多的流量和争论。
一段监控视频记录了一辆白色小米SU7在码头缓缓行驶,突然偏离道路,冲过约30厘米高的路基石,坠入漆黑的大海。
“说是喝醉了,人已经去世了。”平潭综合实验区海坛片区工作人员的一句话,宣告了一个年轻生命的终结。2025年10月9日凌晨4点,福建平潭澳前镇东澳渔人码头,一辆小米SU7在缓慢行驶中突然偏离道路,翻越路边基石后坠海。
当天上午8时,事故车辆被打捞上岸,车主已不幸遇难。一则网传消息称,遇难车主是1994年生人,正筹备婚礼,但这些信息尚未得到警方证实。
从凌晨4点事故发生到上午9点多,救援工作持续了5个多小时。最终,这辆白色SU7被吊臂打捞上岸,驾驶员经确认已经死亡,遗体随后被送往殡仪馆。
事故路段仅有30厘米高的路基石作为防护,夜间无照明和警示装置。这样的防护措施对于一辆汽车来说显然不足。
熟悉当地的人透露,那个码头附近有暗礁,路段也带着陡坡,本身就是个路况复杂的地方。晚上没路灯、没警示,即使是老司机也容易出问题。
车辆在悬空时驾驶员曾采取刹车措施,但此时车轮已经离地,刹车系统无法产生有效制动力。这是基本的物理原理,并非车辆本身的质量问题。
![]()
不少网友注意到,多家媒体在报道此事时,特别强调了事故车辆的品牌——小米SU7。有观点认为,新闻报道中特意强调“小米车主”的身份并不妥当。
这种质疑并非空穴来风。对比其他事故,当沈阳车展发生事故时,同一家媒体在标题中只写“一SUV剧烈推移”,连品牌都没提。
可这次平潭坠海事故,不仅直接用了“小米SU7车主”的话题词,还在报道里反复强调涉事车辆是小米SU7。
这种明显的倾向性让不少人质疑媒体是在“蹭流量”。毕竟小米作为新晋车企,本身就自带话题度。
“只要一出事,不管是不是车的问题,品牌先被拉出来游街。”一位网友如此评论。
特斯拉当年经历的一切,都在小米身上上演着。只不过特斯拉当年是遭受燃油车的围剿,而现在小米是遭受友商的饱和式攻击。
有细心的网友发现,在讨论“小米车不安全”的评论里,出现了不少“全V账号”的协同发言。这些账号要么头像一致,要么发言模板相同,甚至连吐槽的话术都一模一样。
更令人痛心的是,事故发生后,一些车主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小米车,结果评论区却出现了大量诅咒车主掉海里的评论。
![]()
在雷军最近的年度演讲中,直播评论区画风彻底变了——“别讲梦想了,先解决提车”、“又玩大字吹牛小字免责的套路”等满屏的质疑声把这场本该热闹的发布会变成了大型“翻车现场”。
曾经靠“为发烧而生”圈粉无数,用励志故事就能让米粉热血沸腾的雷军,如今连讲鸡汤都没人爱听了。
这种变化背后,是产品问题频发与消费者期待提升的矛盾。
小米17 Pro的“逆光之王”标注“设计目标”,SU7的“超强钢车身”注明“材质项目名称”,这些宣传话术被网友吐槽“太鸡贼”。
从宣布造车开始,就有人质疑雷军是“圈钱”、“蹭热点”。
这种质疑在小米SU7发布后更加强烈,有人认为雷军是在“复制”其他品牌。
营销方式引发争议。
雷军个人IP的强势营销,在收获大量粉丝的同时,也招致了“过度营销”、“个人崇拜”的批评。
“性价比”标签的双刃剑。
小米一贯的“性价比”策略,在汽车领域遭遇了挑战。有人认为“便宜没好货”,将价格与质量直接挂钩。
这些争议积累的情绪,在这起事故中找到了宣泄口,使得舆论对事故的反应超出了事件本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