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爱凌的妈妈被称为“智慧大脑”,马斯克的母亲用包容滋养出他的创造力,巴黎奥运会上郑钦文、江旻憓的成长轨迹里,都藏着家庭的精心栽培。
这些顶尖人才的故事,让无数家长好奇:到底什么样的家庭教养方式,才能养出拔尖创新的孩子?
一项针对全国8所顶尖高校“拔尖计划”学生的研究,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研究者分析了2376名学霸的家庭教养方式,发现真正能孕育顶尖人才的家庭,都有其独特的“教养密码”。
![]()
一、四类家庭教养方式
研究把顶尖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分成了四种类型,其中占比最高(60%)的“战略把控型”家庭,堪称培养拔尖人才的“范本”。
1、战略把控型(60%):抓大放小,张弛有度
这类家庭最突出的特点是“该管的管,该放的放”。
他们会鼓励孩子追求卓越(90%的孩子提到父母常说“要做就做到最好”),也支持孩子探索人生意义(比如带孩子参与公益、讨论社会议题);
但在具体事务上从不包办——作业不用家长催,娱乐时间自己安排,选兴趣班、挑大学专业,父母只给建议,最终决定权在孩子手里。
就像一位清华学霸说的:“我爸妈从不管我写作业到几点,但会和我聊‘你长大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种松弛感反而让我更清楚自己要什么。”
2、无微不至型(14%):全情投入,精细规划
这类家长堪称“全能管家”:孩子的作业每天检查,兴趣班排得满满当当,从穿什么衣服到交什么朋友,都要细细叮嘱。
他们确实能帮孩子避开不少弯路,短期内学业成绩亮眼,但长期来看,孩子可能缺乏独立面对挑战的能力。
有学生坦言:“进大学后突然没人安排生活,我一度不知道该怎么选课、怎么和同学相处。”
3、严苛独断型(15%):高压管控,奖惩分明
这类家庭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犯错会被严厉批评,成绩下滑就取消所有娱乐。
他们养出的孩子可能很“听话”,但创新意识往往被压抑——因为“不敢犯错”,自然不敢尝试新事物。
研究中就有学生说:“我永远在担心‘达不到父母的要求’,从来没想过自己真正喜欢什么。”
4、茫然放权型(11%):撒手不管,顺其自然
这类家庭很少介入孩子的成长,既不鼓励也不约束。能从这类家庭走出来的顶尖学生,大多靠的是超强天赋和自律,但也容易走弯路。
有学生回忆:“高中选竞赛方向时,爸妈完全不懂,我自己瞎摸索,走了两年弯路才找到正确的路。”
![]()
二、顶尖家庭的共性:更懂“育心”
从这四类家庭的对比中,我们能清晰看到:真正能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的家庭,都有三个共同点:
1、先立“志”,再求“成”
战略把控型家庭最看重的,不是孩子考了多少分,而是有没有“向上的劲儿”。
他们会带孩子看科技展览,聊马斯克的火星计划,讨论“怎样的人生才算有意义”,让孩子从小就觉得“我可以做大事”。
就像谷爱凌的妈妈,从不说“你必须拿冠军”,而是引导她“滑雪是为了享受挑战的快乐”,这种“志存高远”的心态,反而让孩子更能抗压。
2、给“自由”,也给“边界”
拔尖孩子的家庭都懂“放风筝法则”:线太紧会断,太松会飞。
他们会给孩子自主空间——比如允许孩子用一个周末研究“蚂蚁搬家”,支持孩子在暑假尝试创业卖手作。
但也会立下基本规矩,比如“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对人要尊重”。
这种“有规则的自由”,能让孩子既敢创新,又懂责任。
3、父母“有料”,更“有法”
研究发现,战略把控型家庭的父母往往有这两个特点:一是自身有一定学识(比如父母是教师、工程师),能和孩子聊得懂量子力学、听得懂艺术史。
二是懂得“藏起一半爱”——明明能帮孩子解决的难题,偏要“装傻”让孩子自己想办法,明明担心孩子受挫,却忍着不说“我早就告诉你了”。
三、哪些因素影响家庭的教养方式?
同样是想养出优秀孩子,为什么有的家庭能做到“战略把控”,有的却成了“严苛独断”?研究发现,几个关键因素很重要:
· 父母职业与学历
爸爸是医生、教授等专业技术人员的家庭,更易做到“战略把控”——他们见过太多优秀人才的成长路径,知道“急不来”;
妈妈学历水平越高,其家庭更倾向于选择“无微不至型”的教养方式,因为她们更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也更愿意花精力去投入。
· 家庭所在地
大城市家庭(比如省会、直辖市)更倾向“战略把控”,因为接触的教育资源多,眼界更开阔,知道除了成绩还有很多成长维度;
而农村或乡镇家庭,受限于信息和资源,更容易出现“严苛独断”或“茫然放权”。
· 经济与社会地位
家境较好的家庭,不用为学费、补习班费用焦虑,更能从容地“抓大放小”;
而经济压力大的家庭,可能会把“成绩”当成改变命运的唯一稻草,反而陷入“高压管控”的误区。
![]()
四、不必“复制”,但可“借鉴”
或许有家长说:“我们不是高知家庭,也住不起大城市,难道就养不出拔尖孩子了?”当然不是。
研究里11%的“茫然放权型”家庭能走出顶尖学生,说明天赋和努力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普通家庭可以从“战略把控型”家庭学这3点:
1、少盯“分数”,多问“兴趣”
每天花10分钟和孩子聊“今天有没有什么事让你觉得特别有趣”,比追问“作业写完了吗”更有意义——兴趣才是创新的起点。
2、别怕“试错”,就怕“代替”
孩子想摆摊卖玩具?
让他试试(哪怕赔了);孩子选了一个冷门的兴趣班?支持他(哪怕最后放弃)。
比起“永远正确”,“敢尝试、会总结”更重要。
3、母先“成长”,孩子再“拔尖”
哪怕文化不高,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纪录片、读科普书;
哪怕工作再忙,也可以每周和孩子深度聊一次天。
父母的眼界和心态,才是孩子最好的“成长土壤”。
说到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从来不是“复制某种模板”,而是家庭能否做到:既相信孩子的潜力,又懂得适时放手;既给得了支持,又忍得住干涉。
就像那句老话:“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同时有能力走向更远的世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