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开学典礼嘛,不外乎是几句“欢迎大家”,几句“好好学习”,听完也就散场。
可偏偏今年,山东大学的开学典礼在秋雨里开场,校长一身西装,笔挺站在雨中,不打伞,不跑堂,跟一群刚进校门的学生一起被雨浇成落汤鸡。
然后——全国人民都知道了这事。
有人感动,说这是“与学生共情”的担当。 有人吐槽,说这不是“仪式感”,是“行为艺术”。
还有人调侃:“你别说,校长这波,赢麻了。”
可仔细想想,这事真挺有意思。
你看,一场雨,本来跟教育没多大关系。可偏偏校长这一淋,就把大学的第一课上得比PPT还直观,比演讲还深刻。不是说他“神圣”,而是这动作——平视、陪伴、共情、拒绝特权,全都藏在那句“我不打伞”里。
一场雨,教会学生什么? 可能不是“防水”,而是“同舟”。
一、比起撑伞,他更在意和谁一起被淋
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
台下学生拿着手机拍照,台上校长发型湿成刺猬,眼镜上全是水珠,话筒还滋滋响。典礼不是被雨冲散的,而是被雨“冲开”的。
所有隔阂、距离、仪式上的生硬感,全在那几分钟雨里化了。
有人说,“作秀吧?”
那就先说句不好听的,秀也得有实力。你要真没点自信,谁敢在上千号学生面前淋湿? 更何况,校方并没逼学生陪他一起“共情”,人家雨衣都备齐了。爱淋淋,不想淋走人。偏偏很多学生自己也收了伞。
因为那一刻,他们可能突然明白,学校不是讲“听话”的地方,是讲“同行”的地方。
教育有时候真挺反人性的。
你想传达“平等”,最容易的方式不是讲道理,而是摊开双手,说:我和你一样。 一个“我和你一样”的场景,胜过十堂形势与政策。
二、平视,不是演技,是态度
别看“平视”俩字简单,在校园里实现起来挺难。
很多学生第一次走进大学,见到校长的画面,不是对视,是仰望。毕竟,能让你仰视的人,通常都站得够高。
可问题是,站得高的,未必懂得弯腰。
现在不少高校开始尝试“放下身段”:书记跑去小某书当UP主,跟学生唠嗑;校长在毕业典礼上比心,拍Vlog;辅导员化身“班级群KOL”,成天忙着回消息。你说这是不是“年轻化”管理?
也许吧,但更像一种姿态:我愿意听你说。
山东大学的这场雨,就是“愿意听”的升级版。比起坐办公室看调研报告,他选择走进雨里,跟你一起打哆嗦、一起甩头发。
那种“我们一起被淋”的瞬间,是任何会议纪要都写不出来的真情实感。
仪式感不是矫情。
它是教育的一种“身体语言”:我站哪儿,我在乎什么。 当一个校长选择在雨里讲话,他其实是在告诉学生:
你们的世界,不是我居高临下的讲台,而是我此时脚下的操场。
三、教育的可信度,藏在琐碎里
很多人感动于这一幕,其实不是感动“被淋”,而是感动“他真在乎”。
教育者的可信度,不来自讲台的气势,而是点滴的回应。
想想你上学那会儿,有多少老师真听过学生的诉求?食堂加个菜都要层层审批,课程反馈基本石沉大海。
可现在,越来越多校长在努力做点“接地气”的事: 有人在社交平台直接和学生互动,从“食堂加面”聊到“博士津贴”; 有人四年回复了三万条短信,日复一日地当“校园客服”; 还有人亲自带队做选课调查,为学生“冲浪式”改计划。
这些都不轰动,但特别“稳”。
一场典礼上的“共淋风雨”是姿态,能不能把姿态变成制度,才是门功夫。
真正的教育平等,不靠雨,不靠感动,而靠细节。比如课程表里有没有学生的声音,心理咨询室里有没有温度,实习季里有没有指导。
四、仪式的意义,是能留下“雨后”的痕迹
雨停了,典礼散了,话题热度也会退。
可教育的意义,从来不在“那一刻”,而在“之后”。 那场雨要是能在每个学生心里,留下一个小小的印记—— “原来,校长不是只会讲话,他也会被雨打湿。”
那这堂“开学第一课”,就算上成了。
最怕的,是仪式感成了“自嗨”。雨淋了,照片火了,点赞有了,明天一切如常。 要是真想不白淋,得让那份“共情”延伸进每个决策、每次对话、每条制度。
共读经典,不只是朋友圈打卡; 共饮咖啡,也不该是一次性活动; 共话成长,更要体现在“学生被当人看”这件小事上。
当仪式感能从典礼走向日常,从表演变成习惯,教育的土壤才真正被雨水润透。
所以有时候,一场“共淋的雨”比一百次“为你们好”更有效。
因为身体的共鸣,比精神的说教更打动人。 当你站在雨里,你就得和别人一起冷,一起抖,一起笑。
教育如果永远高高在上,就只会剩下口号。
说到底,雨停以后,还要继续同行。
仪式的尽头,不是掌声,是兑现。 开学第一课,讲的是态度,未来四年,考的是行动。
校长们能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被看见”, 老师们能不能放下“师道尊严”,换来“同行的温度”, 学校能不能从每个学生的情绪出发,重新设计规则。
这些才是雨后要种下的种子。
等哪天,学生不用等校长在雨中站出来,就能感受到“平等与尊重”,那才是教育真正的晴天。
你们说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