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也有犯糊涂的时候,也有可能幼稚的时候,比如王小东。
王小东常以北大学子自鸣得意,以一个学者的形象“示众”,可是,今天看到他回答一个网上的问题,我觉得有些可笑。
这个问题是:如果做农民能够月入3万,你愿意吗?
这个问题,在回答之前,是需要仔细分析一下的,而如果分析之后,王小东就不可能那样回答了。
但是,作为一个北大毕业的学者,对这个问题没有认真思考,就直接回答了,难免让人觉得有悖于学者形象。
![]()
王小东说过“傻子共振”的话题,这里的第一种情况就类似于傻子共振。
“如果做农民能够月入3万,你愿意吗?”这个问题,如果这“3万”,是就当下物价水平说的,那么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幼稚的,这个“如果”是不可能实现的。
所以,回答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这就等于王小东自己说过的“傻子共振”:傻子提了一个傻乎乎问题,另一个傻子还傻乎乎地当真去回答了。
第二种情况,这里面的“3万”不是当前的物价水平,而是货币贬值之后的物价水平,比如韩国、日本,甚至津巴布韦。
而实际上,农民能够月入3万,也只有这第二种可能。
当然,这里必须说明一点,这里说的农民,指的是普遍意义上的,而不是个别特例。那种承包大面积土地的人,其实已经算不上农民,已经是农场主,是老板了。
![]()
作为北大出来的著名学者,王小东应该懂得一点,农民的收入,普遍水平,只可能是社会最低的,连中等水平都不会达到,就更别说达到较高水平了。
农民月收入如果达到了3万,那么这意味着货币发生了贬值,而其他工作的收入,一定要比月入3万更高。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农民的工作,种地,基本是技术含量最低的。农村有句话,说那才学种地的年轻人,叫作“种地不要学,人怎么着你怎么着”。
种地不需要多少文化。有人说现在种地也需要文化。错了,没文化也能学会,看不懂说明书,跟别人学,一学就会。
一个简单的道理是,一种工作的收入,与工作的难度成正比。难度大的工作,会的人少,收入就高。难度低的工作,会的人多,收入自然就低。
这也是符合市场经济逻辑的,劳动力本质上也是一种商品。
![]()
再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按照当下的物价水平,农民月收入如果能达到3万,那么不用怀疑,普通人想种地,反而种不到了,早就被那些有能的人抢去了,哪里还能轮得到普通老百姓?
在还没有实现共产主义之前,社会竞争始终遵循的逻辑是,有本事的人占有更好的资源,没本事的人得到劣质资源,甚至什么资源也得不到。
这里面的“有本事”,包括个人能力、家庭的社会地位与人脉。这是普通老百姓所没有的,也是普通老百姓之所以为普通老百姓的原因所在。
过去有句话,叫作“丑媳薄地破棉袄”,说的就是穷人,就是没本事的人。如果土地在社会上是更好的资源,普通老百姓就得不到,得到了也会被有本事的人夺去。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
最后,从粮食价格是物价的基础这一点来看,农民的收入也只能是社会最底层的。
这里还得补充一下,这里说的农民,其致富就是种地,靠其他途径致富,不算作农民。王小东在回答问题时,也说的是种地,而非做其他事情致富。
如果种地能够月入3万,则说明粮食价格非常高。把地说多些,就算人均5亩地,月入3万,一年36万,平均每亩地一年收入7.2万,每亩两季的水稻按4000斤算,一斤得18块钱。
如果粮食价格涨到这个水平,其他物价得涨到多高?是不是要货币贬值?是不是像解放前的金圆券?
所以,做个月入3万的农民,要么不可能实现,要么实现了也没啥幸福可言,过的日子或许还不如现在的农民。
现在的农民,靠种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只能月入100这样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