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斋中有篇故事叫《祝翁》。说山东济阳有个祝家村,村里有个姓祝的老头,50多岁生了一场病去世了,家人正准备把老头入土为安,忽然听到棺材里面有动静,一看老头竟然活了过来,全家人都很开心,七嘴八舌的问老头地府的见闻,老头一个都没有搭理,只对自己的老伴说:其实我另一边已经走了六七里路了,本来也没准备回来,但是我转念一想,我走了,剩下你独自一人在人间,吃穿住行都要仰仗儿女们,我不放心啊。所以我就又回来了,我要带你一起走。老太太觉得老头肯定是刚醒过来脑子还没有完全清醒,就在那笑。结果老头又很认真很严肃的又说了一遍。老太太笑着说:老头子,这样也好,但是人的命是天注定的,我们自己说了也不算啊。老头说:这你不用担心,家里有什么事情你还放心不下的赶紧去处理一下,处理好了咱们就上路。老太太一直笑,坐在那儿就是不动身,老头就开始催,于是老太心想干脆就陪老头演一场戏,于是就走了出去,在外面待了一会然后走进屋说处理好了。老头听罢又让老太太去打扮一番,过了一会,老太太化好妆穿好了衣服回到了老头身边。老头拉过身边的枕头让老太太过来躺下,儿女们都在身边哈哈大笑,老太太也觉得孩子们都在身边两人躺着不成体统,可是老头很坚持,并且越说越激动,孩子们都觉得父亲肯定是脑子还没清醒过来,也劝母亲顺从父亲的意思,于是老太太面带笑容和老头一起躺下,全家人哈哈大笑,说:老小孩,老小孩。出人意料的是,笑着笑着,老两口真的走了。
蒲松龄说,康熙二十一年,祝翁的弟媳在毕刺史家中做工的时候详细讲述了这件事,也就是说,这件事有可能是真的。也许当一个人达到一定境界的时候,是可以做到来去自如吧。在这个故事面前,有人惊讶于参透生死的神秘,也有人感叹养儿防老的无力。而还有一部分人看到的是,一种生死相随的美好。民间从不乏这样的故事,小时候常听老人讲,某某村子里住着某对老人,老太太是中午走的,老头下午就离开了,当然这些真实的故事没有《祝翁》里的那种从容,甚至一点从容也没有,后离开的往往都是带着巨大的悲痛和绝望离开的。他们无法承受没有老伴的日子,哪怕一天都不可以。小时候每当听到类似故事,都会在情感上受到巨大的冲击,那时候总会觉得这就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真实写照,这不是文学上的凄美与想象,这种情感是真实而具体的。少年的人会天真的认为这就是爱情,也只能是爱情,但后来了解了一点历史,看到过更多的人和事之后,才发现并不是。我们的父辈、祖辈,以前的那个旧时代从来只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们在婚前没有爱情,结婚以后也没有,但在那长长的、慢慢的如水般的日子的消磨中,渐渐的产生了一些羁绊,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就像是一根线,但随着每一次炊烟升起,每一次日升日暮,每一次春花秋月的交替,线越来越多,日久天长,把两个抽象的人裹成了一个具体的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他们没有白首不相离的诉求,也没有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信心,更没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承诺。反而生活可能是争争吵吵,一地鸡毛。但是最后,他们却活成了让人羡慕的样子。
以前总觉得爱情是最伟大的,但现在觉得亲情是一种超越,它可能没有那么炽热,没有那么激情,但是它更醇厚,更久远,静水流深。感情中最重要的东西是陪伴,是相守,不要害怕日子的平淡,因为那就是它本来的样子。如果不知道怎么去爱一个人,那就陪在他身边,岁月静好也罢,颠沛流离也罢,生命最终会公布答案:陪伴,是最长久的告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