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传统钯膜527℃就报废,MIT搞“塞子”新设计,727℃稳用100小时

0
分享至

这两年氢能成了能源圈的“香饽饽”,从汽车加氢站到工厂减排,到处都在说“氢能社会”要来了。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事儿卡脖子的地方不在“造氢”,而在“提纯”。

就像家里自来水要过滤才能喝,工业产的氢里混着甲烷、二氧化碳这些杂质,必须提纯到99.9%以上才能用,不然会把燃料电池之类的设备搞坏。

而在提纯这个环节,有个“关键角色”叫钯(Palladium),一种银白色的金属。



钯膜

这东西简直是天生的“气体守门人”:其他气体想过它的“关”,门儿都没有,唯独氢气能畅通无阻。

靠着这个本事,钯做的膜早就成了半导体制造、化肥生产这些行业提纯氢气的核心材料。

但钯膜有个致命的“软肋”,让全球的工程师头疼了几十年——怕高温。

一、传统钯膜的“高温死穴”,卡了氢能产业的脖子

咱们先搞懂一个问题:钯膜为啥怕高温还非得碰高温?

现在工业上造氢,主流是两种办法:蒸汽甲烷重整(SMR)和氨裂解。这俩技术有个共同点,都得在高温下干活。

比如蒸汽甲烷重整,就是把天然气和水蒸气混在一起,在700-1000℃的高温下反映出氢气,整个过程像烧开水似的,出来的混合气体温度极高。

氨裂解更不用说,想把氨拆成氢气和氮气,温度也得飙到527℃以上。

按说这时候直接提纯最省事,可传统的钯膜根本扛不住这温度。一到800K(大概527℃)就开始掉链子——要么膜面裂开,要么缩成小液滴,彻底失去过滤作用。



利用钯膜的氢气选透机制

没办法,工程师只能走“弯路”:先把高温的混合气体冷却到几百摄氏度,让钯膜能干活,提纯完再根据需要加热。

就这么一个“冷却-再加热”的步骤,凭空多花了不少钱。有行业数据说,这一步的能耗能占到整个制氢流程的15%,还得额外装换热器、冷却罐这些设备,让生产线又长又笨重。

四川有家做氢能设备的企业负责人就吐槽过,现在制氢成本里,有近三成花在了“来回折腾温度”上。

要是能省掉冷却环节,绿氢的成本说不定能从4-6美元/公斤降到接近灰氢的水平,那氢能汽车加氢贵、工业用氢不划算的问题,不就解决一大半了?

这个“高温死穴”就像横在氢能产业面前的一道坎,大家都知道迈过去就是新世界,但没人找到合适的梯子。直到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一群工程师,想出了个“反常识”的办法。

二、MIT的神操作:把“整片膜”改成“小塞子”

2024年,MIT机械工程系的一个团队在《AdvancedFunctionalMaterials》期刊上发了篇论文,直接把钯膜的耐热极限拉高了200多开尔文。

牵头做这个研究的是个叫LohyunKim的博士,2024届刚毕业,他说自己就是盯着“高温收缩”这个问题琢磨出来的。

传统的钯膜是“连续薄膜”,就像在基底上涂了一层薄薄的钯涂层。温度一高,钯原子会本能地收缩、重新排列,想让自己更稳定。

可膜是整片连在一起的,收缩的时候没地方去,只能裂开或者堆成小球——这就跟冬天路面结冰会裂一样,都是应力没处释放。

Kim他们换了个思路:既然整片膜会裂,那不如把钯拆成一个个“小塞子”?



他们找了块多孔的二氧化硅当基底,这东西的孔大概0.5微米宽,比头发丝细多了。然后把钯填进这些小孔里,再把表面磨平,只留下嵌在孔里的钯“塞子”,形成一种“插栓式”的结构。

这一下就解决了收缩的问题。本来钯原子收缩是为了降低表面能,现在它们老老实实待在孔里,表面能已经够低了,就算温度升高,也不会随便乱动。

就像把沙子装在瓶子里,不管怎么晃,沙子不会自己堆成一座山,但撒在地上就会乱飘。

实验室里的测试结果让所有人都意外:这种新膜在1000K(727℃)的高温下,连续工作100多个小时,居然一点事儿没有。

用显微镜看,钯塞子稳稳待在孔里,没裂也没变形,分离氢气的效率还跟低温时一样高。

“以前的钯膜到800K就撑不住了,我们这插栓设计,高温下照样完好,分离效率还很高。”Kim的话里透着股底气。

而团队带头人、MIT的RohitKarnik教授说得更直接:“不是说高温一定会毁了钯膜,是我们以前的结构没找对路。”

这个设计之所以牛,是因为它没换材料——还是用的钯,只是改变了排列方式。这就意味着它能接得上现有的生产线,不用企业彻底换设备,商业化的门槛一下就低了。

三、能省多少钱?三个场景看透新膜的价值

光在实验室里稳定没用,得能解决实际问题才算真本事。MIT的团队早就想好了,这东西至少能在三个关键场景里大显身手。



第一个是蒸汽甲烷重整(SMR),这是目前全球用得最多的制氢方式,占了工业制氢的70%以上。

按现在的流程,天然气重整完出来的气体得先过换热器,冷却到500℃以下,再进钯膜提纯,提纯后要是给化工反应用,还得再加热回去。

有了新型高温钯膜,就能把膜直接装在重整炉旁边,刚反应完的高温气体直接过膜,省掉冷却和再加热的步骤。

RohitKarnik教授算过一笔账:“这么一改,整个系统的能效能提升10%-20%,设备体积能缩小三分之一,单条生产线一年能省几百万美元的能耗费。”

第二个场景是氨裂解,这跟咱们普通人的关系更密切。

现在大家都在说“氨是最好的氢载体”,因为氢气太轻,压缩成气体运输成本高,液化又得-253℃的低温,而氨常温下就能变成液体,跟运汽油似的方便。

加氢站要是用氨当原料,就得现场裂解提纯。以前因为钯膜怕高温,裂解完得冷却,现在新膜能直接扛住裂解的温度,加氢站里不用装大冷却罐了,设备能做得跟普通加油站的加油机一样小。

这样一来,氨运到加氢站,当场裂解开、提纯完就能给车加氢,整个过程又快又省钱。

第三个场景更有前瞻性——聚变能。现在全球都在搞聚变电站,原理是让氢的同位素氘和氚在高温下聚变产能量。

这东西要稳定运行,得不断把没反应的氘、氚分离出来循环使用,还得去掉杂质。聚变电站里的温度本来就高,要是用传统钯膜,还得装一套冷却系统,让设备变得无比复杂。

MIT的这个研究,最初就是为聚变能项目做的,合作方是意大利的能源巨头EniS.p.A.。

新膜能在聚变反应堆的高温环境下直接工作,不用冷却,能把聚变电站的系统复杂度降低不少。

虽然聚变电站大规模商用还得十几年,但这个膜算是提前解决了一个关键技术难题。

四、从实验室到工厂,还要迈过哪道坎?

不过别高兴太早,这东西现在还处在“概念验证”阶段,离真正走进工厂还有段距离。

Kim他们自己也说,下一步要做的是“真实工况测试”。

实验室里的条件太干净了,只有氢气和几种常见杂质,但工业现场的气体里可能有硫化物、粉尘这些“脏东西”,会不会堵住钯塞子的孔?



高温下长时间运行,钯和基底会不会发生化学反应?这些都得在工厂里试过才知道。

还有量产的问题。现在实验室里做一块膜,是手工填钯、手工抛光,成本很高。

要想大规模用,得搞出自动化生产线,比如用精密的沉积设备把钯精准填进小孔,还要保证每个孔里的钯量一样。要是能把量产成本降到和传统钯膜差不多,企业肯定愿意换。

但不管怎么说,这个“插栓式”设计的思路已经打开了一扇门。以前大家总想着怎么给钯膜加“保护层”抗高温,比如掺点银、金进去,结果要么成本暴涨,要么过滤效率下降。

MIT的团队反其道而行之,从结构上解决问题,这给材料科学提了个醒:有时候换个形状,比换材料管用。

RohitKarnik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氢能不是万能药,但在化工、钢铁这些难电气化的领域,是绕不开的。我们做的这个膜,就是帮氢能迈过‘成本关’的一小步。”

五、结语:材料突破才是产业革命的根基

这几年大家总在说氢能的“鸡生蛋还是蛋生鸡”问题:没有便宜的氢能,企业不愿用;没有足够的需求,企业不愿投钱研发技术。但其实破局的关键往往在这种“小材料”上。

就像当年锂电池的隔膜技术突破,让电动车的续航从100公里涨到1000公里;光伏硅片的纯度提升,让发电成本降了90%。

现在MIT的这个高温钯膜,看起来只是改了改钯的形状,却能直接戳中制氢成本高、效率低的痛点。

按Kim的说法,要是一切顺利,3-5年内就能看到这种新膜在小型制氢站里试用。到时候加氢可能真的能和加油一样便宜,化工厂用绿氢的成本也能降下来,氢能社会才不是喊口号。

说到底,能源革命从来不是靠口号堆出来的,而是靠一个个像钯膜这样的技术突破,一点点把成本磨下来,把效率提上去。

MIT这群工程师做的事,就是在给氢能产业的地基,添上一块结实的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公牛没有使用包夹战术!文班亚马数据爆炸,狂砍38分12篮板!

公牛没有使用包夹战术!文班亚马数据爆炸,狂砍38分12篮板!

爱体育
2025-11-11 21:29:09
南宁一中学毕业生实名写自传体恋爱小说遭疯传,涉多名师生真名?教育局:已采取措施保护老师

南宁一中学毕业生实名写自传体恋爱小说遭疯传,涉多名师生真名?教育局:已采取措施保护老师

极目新闻
2025-11-11 16:58:17
2-1!3-1!东亚两强爆发,日本力压葡萄牙夺第一,韩国不败出线

2-1!3-1!东亚两强爆发,日本力压葡萄牙夺第一,韩国不败出线

绿茵舞着
2025-11-10 23:38:34
人生两件事最重要,一是自己有钱,二是自己健康

人生两件事最重要,一是自己有钱,二是自己健康

清风拂心
2025-10-30 10:15:03
感谢杜锋带他练级!21岁小将全运首秀30分7板,率东道主险胜劲敌

感谢杜锋带他练级!21岁小将全运首秀30分7板,率东道主险胜劲敌

萌兰聊个球
2025-11-11 07:38:55
一个人最强大的本事:管好自己的因果,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一个人最强大的本事:管好自己的因果,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沐浴春江
2025-10-25 00:28:58
最有气场的合影,永不再来!

最有气场的合影,永不再来!

中国艺术家
2025-07-28 05:24:28
全运会:江苏女排3-0北京豪取四连胜,三叉戟强悍刁琳宇多点开花

全运会:江苏女排3-0北京豪取四连胜,三叉戟强悍刁琳宇多点开花

骑马寺的少年
2025-11-11 20:41:21
缺阵3-4月!曼城中场再度接受跟腱手术 去年沙特曾百万欧周薪求购

缺阵3-4月!曼城中场再度接受跟腱手术 去年沙特曾百万欧周薪求购

雪狼侃体育
2025-11-11 20:51:25
史上最强Mate,华为新机定档,11月25日,重磅来袭

史上最强Mate,华为新机定档,11月25日,重磅来袭

科技堡垒
2025-11-10 12:22:03
右边“细狗”左边“绿巨人”!男子撸铁只练左侧,差距判若两人

右边“细狗”左边“绿巨人”!男子撸铁只练左侧,差距判若两人

狸猫之一的动物圈
2025-11-11 10:42:42
大难临头各自飞?玲花官宣新身份?身边搭档曝光

大难临头各自飞?玲花官宣新身份?身边搭档曝光

黔乡小姊妹
2025-11-11 13:21:31
2026款奔驰GLS上市,豪华SUV巅峰之作仅售106万,竞争宝马X7

2026款奔驰GLS上市,豪华SUV巅峰之作仅售106万,竞争宝马X7

隔壁说车老王
2025-11-10 07:53:01
11天10个涨停板!股民:开心得手舞足蹈!

11天10个涨停板!股民:开心得手舞足蹈!

数据挖掘分析
2025-11-11 15:17:15
西媒:菲利克斯打破所有预测,成为利雅得胜利的真大腿

西媒:菲利克斯打破所有预测,成为利雅得胜利的真大腿

星耀国际足坛
2025-11-11 11:14:12
广州地铁这回摊上大事了!遭人民网发文痛批,网友:真是一点不冤

广州地铁这回摊上大事了!遭人民网发文痛批,网友:真是一点不冤

徐醇老表哥
2025-11-10 11:20:54
郑州大二女生校内溺亡,长得很漂亮,年仅19岁,学校给6万慰问金

郑州大二女生校内溺亡,长得很漂亮,年仅19岁,学校给6万慰问金

诗意世界
2025-11-11 21:49:55
黄金税改冲击水贝:客流锐减、料商停摆,有头部平台暂停回收黄金

黄金税改冲击水贝:客流锐减、料商停摆,有头部平台暂停回收黄金

蓝鲸新闻
2025-11-11 22:04:11
萧美琴从欧洲返台后,还没来得及对外炫耀,就被一人狠狠打脸?

萧美琴从欧洲返台后,还没来得及对外炫耀,就被一人狠狠打脸?

DS北风
2025-11-10 18:26:04
恶心一幕!全红婵老家新房封顶,大量无人机惹事,村民也跟着遭殃

恶心一幕!全红婵老家新房封顶,大量无人机惹事,村民也跟着遭殃

好贤观史记
2025-11-11 13:31:47
2025-11-11 22:40:49
墨印斋 incentive-icons
墨印斋
文化如灯塔,指引我们探索知识的海洋。
3600文章数 73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科技要闻

苹果新品惨败,产线拆光、二代搁浅!

头条要闻

上海阿姨存了近30年的钱提不出傻眼 银行:找不到底根

头条要闻

上海阿姨存了近30年的钱提不出傻眼 银行:找不到底根

体育要闻

一个14岁的小男孩,决定了谁能晋级世界杯

娱乐要闻

古二曝秦雯多次炫耀袭警经历

财经要闻

南昌三瑞智能IPO:委外代工模式存疑

汽车要闻

盈利"大考",汽车智能化企业的中场战事

态度原创

健康
艺术
数码
家居
教育

超声探头会加重受伤情况吗?

艺术要闻

田英章日常书信曝光,字迹开阔惊艳人心!

数码要闻

网易《永劫无间》集成英特尔XeSS 2.1,多平台提升游戏性能

家居要闻

国美学子 打造筑梦空间

教育要闻

北京10所学校!教育部公示最新名单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