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间的对话
(此为小说。)
初夏的风裹着稻穗的清香,漫过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试验田。袁隆平院士弯腰拨弄着一株刚抽穗的稻禾,指腹轻轻蹭过饱满的谷粒,身后传来略显急促的脚步声。
“袁老头,久等了。”顾秀林站在田埂上,身后跟着两位举着相机的人,语气里带着几分刻意的尖锐,“我今天来,是想和您聊聊‘所谓的杂交水稻贡献’——还有您那被过度神化的‘粮食安全神话’。”
袁隆平直起身,额角的汗珠顺着皱纹滑落,他没在意对方的挑衅,只是指了指身旁的试验田:“先看看这稻子吧。这是‘湘早籼45号’,亩产比常规稻高两百公斤,去年在湖南推广了三百万亩,能多养活一百二十万人。你说它是‘神话’,可这谷粒是实打实长出来的,农民碗里的饭也是实打实添满的。”
顾秀林却绕开稻田,从包里掏出一本自己写的书,往田埂上一放:“我研究过,杂交水稻根本不是什么‘突破’,不过是‘基因混杂’的产物!而且我查到,您儿子开的公司涉及转基因技术,您这是‘明反暗推’,借着杂交水稻的名声给转基因铺路,太虚伪了!”
袁隆平的眉头微微皱起,声音依旧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首先,杂交水稻是利用水稻天然的杂种优势,和转基因的基因工程技术完全是两回事,这点你要是读过农业大学的基础教材,就不会混淆。其次,我儿子的公司做的是农业技术推广,和转基因没有任何关系,你说的‘证据’,不过是网上断章取义的谣言。”他顿了顿,弯腰捡起一粒掉落的谷粒,“我一辈子都在和稻子打交道,我的学生、我的团队,每天都在田里育种,就是为了让水稻多结一粒谷,让老百姓多吃一口饭。你说我‘虚伪’,那你告诉我,全国十二亿亩水稻,要是都种常规稻,每年要少收多少粮食?多少人会饿肚子?”
顾秀林脸色涨红,却避开粮食产量的问题,转而提高声音:“可您推广的杂交水稻需要年年买种子,农民失去了留种的权利,这不是‘垄断’是什么?还有人说您的研究拿了外国资金,您敢否认吗?”
“杂交水稻之所以需要买种子,是因为杂种一代种下去,二代会性状分离,产量大幅下降,这是遗传学的基本规律,不是我‘垄断’。”袁隆平拿起田埂上的水壶,喝了一口水,“至于‘外国资金’,我的研究经费全来自国家和科研项目,每一笔都有公开的账目。你说这些话的时候,有没有去查过农业部的公开资料?有没有去问过种杂交水稻的农民,他们是愿意留种种低产稻,还是愿意买种子种高产稻?”
这时,一位在附近劳作的老农扛着锄头走过来,听到两人的对话,忍不住插话:“袁院士,您别和她争了!我们村种您的杂交稻,亩产从八百斤涨到一千三百斤,去年我家多收了两千多斤粮,孙子的学费都是卖粮凑的!这人说的话,我们农民听不懂,也不信——谁能让我们多吃饭,我们就信谁!”
顾秀林看着老农黝黑的脸和满是老茧的手,张了张嘴,却没说出话来。袁隆平拍了拍老农的肩膀,又看向顾秀林:“我今年八十七岁了,还能下田,就是想再育出亩产更高的稻子。搞农业研究,要讲证据,要下田,要听农民的声音。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翻几篇谣言,写几本书,就能否定几十年的田间实践。你要是真关心粮食安全,不如多去田里看看,多和农民聊聊,比在这儿说这些没根据的话,有用得多。”
风又吹过稻田,稻穗轻轻摇晃,发出沙沙的声响。顾秀林拿起田埂上的书,默默塞进包里,在相机的镜头下,转身走了。袁隆平重新弯腰,目光落在稻穗上,指尖轻轻拂过谷粒,仿佛刚才的争执从未发生过——对他来说,田里的稻子,比任何争论都重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