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站在朗诵教室的窗前,我曾以为这不过是声音的技巧训练。可当指尖划过《春江花月夜》的字句,跟着老师的指引念出“春江潮水连海平”时,那藏在文字里的月光竟顺着声音漫进心里,这是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朗诵从来不止是“读”,更是一场唤醒自我的修行,它对人的改变,早已渗透在生活的细枝末节里。
![]()
学习朗诵,最先改变的是对语言的感知力。从前说话总带着随意的含糊,连自己都没察觉“大概”“可能”这类模糊词汇成了口头禅。
久而久之,我开始留意日常对话里的语气、重音,甚至能从他人的停顿里读懂未说出口的情绪。一次和母亲聊天,她轻叹了句“最近总忘事”,我没有像往常一样接“没事”,而是放缓语速说“您慢慢说,我听着呢”,母亲眼里忽然泛起的光,让我明白精准的语言里藏着温柔的力量。
更珍贵的是,朗诵教会人与情感坦诚相对。记得第一次尝试朗诵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读到“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时,我总刻意压低声音,怕失控的情绪让声音颤抖。可老师却说:“哭腔不是软弱,是把文字里的疼读进心里。”后来我闭上眼想象文中母亲的模样,再开口时,声音里自然带了哽咽,台下竟有同学悄悄抹眼泪。
而那些浸润在朗诵里的文字,更在悄悄滋养着灵魂。读《岳阳楼记》时,“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让我在遇到小事计较时,心里多了份开阔;念《再别康桥》时,“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的诗意,让我开始留意路边的垂柳、天上的云朵。就连与人争执时,脑海里突然蹦出的“君子和而不同”,都能让我瞬间平复语气。原来朗诵不是孤立的语言训练,而是通过文字与古今贤者对话,在不知不觉中塑造着更丰盈的精神世界。
![]()
如今的我,依然会在周末的清晨翻开诗集。当阳光落在书页上,声音随着文字起伏时,我愈发清楚:朗诵带来的不只是流畅的表达、细腻的情感,更是一份能在平凡生活里发现美好的能力,一份能在浮躁世界里守住内心的笃定。这束从语言里升起的光,早已照亮了我前行的路“梨花声音教育退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